01
對比“傻瓜相機”與“智能手機”兩種命名方式,就能看出兩個世紀的人類對待科技產品的不同態度。前者透過自嘲體現出對科技的掌控意識,而后者則顯示出盲目的崇拜心態。事實上,“智能手機”更合理的稱呼應該是“傻瓜手機”,這不僅因為“連傻瓜也會用”,更因為你用得越多,就越接近一個真正的傻瓜。
02
當你閱讀紙質書時,紙質書提供了一個封閉的空間,這一并不對外開放的空間約束了你的閱讀行為:此時此刻,你只能讀這一本書上的這一頁。你的專注力因此得到培養和提升;而當你在智能手機上閱讀時,各種超鏈接都試圖引導你跳到別處。即使在一篇沒有任何超鏈接的文章里,返回鍵也總是誘惑你重新挑選更值得一讀的文章。智能手機上的閱讀充其量只能被稱為瀏覽。在智能手機上讀得越多,閱讀能力就下降得越快。
03
智能手機的出現無疑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進程。在前智能手機時代,專注和勤奮是底層大的精神資源,他們可以通過付出比中上層更多的心血來實現財富積累和階層攀登。而智能手機的普及使新的底層不再擁有其父輩的致富夢,這使得他們更難擺脫貧窮的命運。(關于這一點,可參考深圳三和人才市場里青年的生活方式。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無法接受“月結”這樣的薪酬支付方式,而只接受“日結”,以便干一天玩三天。這些青年染上的是以網吧為載體的傳統網癮。我們可以想象,在以智能手機為載體的無空間限制的新型網癮的作用下,未來也許會出現“時結”,因為新的勞動力甚至已經沒法集中精力打一天工,而只能干一小時玩三小時。)
04
智能手機徹底打散了在“電視機時代”就已經沒有什么行動力的共同體,人類社會變得空前原子化。我們有一個個“無產”或“中產”的人,但再也沒有“無產階級”和“中產階級”。社會不同階層使用同一款智能手機的事實,也以一種消費主義的奇觀抹平了階級外在的差異性。
05
智能手機的出現大大加快了視覺時代的來臨,它意味著人類讀解文字、語言表達的能力普遍而全面的降低。依托于規范的讀寫系統的公共知識分子,對此常常只能感到驚愕和茫然。他們中大多數人的應對方式是往后退縮,并用更嚴肅、更晦澀的文字表達提出默默的抗議。這種抗議因為無法在視覺時代得到任何有效傳播而只能漸漸淪為圈子化的囈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