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話月租費的堅冰近似乎有了消融的希望。
前不久,國家發改委價格司正式答復了消協提出的降低固話月租費的建議,提出“將指導電信企業在現有基礎上,根據不同用戶的需求特點,制定更多的靈活的資費方案。”
這是個好消息,但結果卻可能令人失望。
看看水電油氣的價格,看看各地的景點門票,這些都是“政府指導定價”的成果,結果如何?還不是一年年地往上漲。再看看移動通信市場,盡管只有幾家在競爭,移動還被說成“一家獨大”,卻讓任何一個用戶都有多種選擇,而價格戰的硝煙也是從沒消散過,推動著移動資費平均每年降低10%以上,終讓消費者得到了很大的實惠。
所以,我更相信市場競爭的效用,而不太相信政府指導定價。
目前,固話月租費的主要問題在于:隨著移動通信的普及,家中固話話務越來越少,而月租費卻長期居高不下,使得實際每分鐘話務的價格顯得越來越高。
為何固話運營商可以長期無視用戶的合理訴求?問題根源在于:固話市場絕對壟斷,消費者別無選擇。
要解決固話月租問題,關鍵在于增加用戶的自由選擇權,為此必須改變固話市場的市場結構,從根源上解決絕對壟斷問題。發改委的所謂“指導”并沒有增加用戶的自由選擇權,只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已,頗有與虎謀皮的味道,根本沒法真正落到實處。
是否能寄希望于另外一家固話運營商來打破壟斷?這不現實,因為這在經濟上根本沒有可行性。勞民傷財的南北拆分已經被實踐證明是一場瞎折騰,彰顯了官僚們的權力能量,增加了巨額的重復投資,但卻對用戶一點好處都沒有,而且還嚴重羈絆了電信資費改革的步伐。
我認為,打破固話壟斷好的辦法就是大力發展無線座機。無線座機的邊際成本很低,但卻讓每一個消費者都有多種選擇,可以徹底打破固話的絕對壟斷地位,從而讓固話月租費真正降下來。
可惜,如今主管部門的做法卻是背道而馳,不僅不鼓勵,反而是竭盡全力對無線座機進行打擊,不發入網許可證、禁止使用固話號碼、扼殺雙模終端,種種做法實在讓人心寒。
該是給無線座機正名的時候了。
高高在上的神仙們,請暫時忘掉你們嫻熟的政治平衡游戲吧,請聽取一下消費者的強烈呼聲,別再持續地做壟斷者的保護傘了。
如此,固話月租費才能真正降下來。
以下是詳細論述。
一、固話月費可以收,但對于低話務人群來說,如今的月租費太高了
固話月費應該收。
全世界的固話運營商都收月租費,我在電信業呆了十多年,還從沒看到過不收月租的固話運營商。
原因很簡單,不管用戶打不打電話,固話放在那里就是有成本的。無論是話機的供電還是線路的日常維護,以及免費接聽的通話,都會產生一定的成本,這個成本肯定是要想辦法收回來的。
不過,也有高人提出一個相當蠱惑人心的說法:這個成本不應該由消費者來承擔,而應該自己去消化。我想,要是這個說法能夠普遍成立,那么明天就應該是大家各取所需的時代了。據我所知,運營商好像不能自己印鈔票,其所有收入都來自用戶。而羊毛出在羊身上的道理,在電信業依然成立。你不為自己買單,難道指望別人替你買單?
但是,固話月租不該長期居高不下。
客觀講,如今固話的本地市話費還是相當便宜的,對于高話務人群來說,目前的固話資費還是比較合理的。但是,隨著手機的普及,目前家中固話的話務量已經越來越少,這個時候高月租費的問題就越來越凸顯了。
比如我自己,因為家里老人還是習慣用固話,所以固話還是一直保留著。但是實際上一個月下來只打了寥寥幾個電話,但卻必須每月繳納22元的月租費和6元的來電顯示費,折算到每分鐘話務上,價格可謂十分高昂。
所以,當今目前的固話資費使得低通話用戶替高話務用戶買單,個人替企業買單,窮人替富人買單。
矛盾的焦點就在于此。
令人咂舌的是,那位一直宣稱“3G無用、WIFI萬能”的著名專家近卻跳出來建議:“應該要相反,應該是逐步提高月租費,而逐步降低通話費。”而另外一位曾斷言“流量計費對老百姓不公平”專家卻又開始賣弄那個“動態折線”,仿佛就怕資費太簡單,導致百姓的數學水平無法得到提高。
二、為何固話月租長期居高不下?原因就在:壟斷!
固話市場表面上不壟斷,實質上卻是絕對壟斷。
從表面數據看,目前兩家主要的固話運營商都有相當的份額,好像雙方還旗鼓相當。而事實上卻是:這種平衡只是數字上的,對于用戶沒有任何實質意義。在局部范圍內,固話基本上是絕對壟斷的,消費者只有選擇“裝”與“不裝”的權利,而沒有在多個提供者之間進行選擇的權利。
目前,移動通信市場的競爭不能說十分充分,但與有線寬帶、固話市場相比其競爭卻充分得多,因為無論哪個用戶都有三家運營商可以選擇。另外,隨著攜號轉網的實施,用戶的自由選擇權還將進一步加大。
從經濟學上講,寡頭競爭的市場中只要沒有“共謀”,那么終達到的結果是跟自由競爭一樣的。對于熟悉電信業的人來說,恐怕都清楚在各自的KPI考核壓力下達成共謀是很艱難的。相反地,各地的價格戰卻是此起彼伏,有的地方甚至激化到了“肉搏戰”的程度。
競爭的結果,就是早在十年前,移動用戶就可以選擇零月租的神州行卡,且有各種各樣的適合自己消費特點的資費可以選擇;手機的營業區間費早在十多年前就取消了,而很多地方的固話運營商至今還保留著這項收費項目。
指望固話運營商主動調整?這只是美好的愿望而已,跟與虎謀皮無異。指望依靠國家行政部門的干預?指望了這么多年,有作用嗎?
三、為何勞民傷財的電信分拆后卻是徒勞無益
N多年前,主管部門在一幫子“著名專家”的慫恿下,將好好的老電信一分為二,搞了個南北拆分,還美其名曰:打破壟斷。
如此勞民傷財地大肆折騰以后,真的打破壟斷了嗎?表面上看,一家變成兩家,份額且還比較接近,似乎打破了壟斷。不過,若這就是打破壟斷,那我有一個建議:將三家運營商的集團公司統統廢掉就行,每個省三家運營商,這樣一下子全國就有近百家運營商了,每個份額都不超過5%,這樣是否就進入美好的“自由競爭”時代了?
可是,這對百姓來說,又有屁用?除了增加的重復投資能讓設備商開心外,能夠增加消費者的自由選擇權嗎?增加的重復投資終是讓誰來買單?
瞎折騰的分拆確實彰顯了官僚們的能量,但卻對百姓沒有好處,反而阻礙了變革的腳步。當然,分拆如今依然是個很好的訛詐手段,很受專家們和官僚們的歡迎。不過,若你是普通用戶,就不要跟著起哄了,因為終是要你買單的。
打破有線固話的壟斷,不能靠另外的有線固話,因為其根本就不具備經濟學上的可行性。
有線固話具有一定程度的天然壟斷特性。稍微懂點電信業的人都知道,建設一張固網需要巨額的投資,更加需要幾十年的積累。而且,一旦有一家已經占據了位置,另外一家要進入是極其困難的。更何況,對于原運營商來說,固話投資屬于沉沒成本,而新進入者卻是增量成本,這個增量成本根本不可能靠有限的用戶增量來回收,其結局注定是持續虧損,且看不到任何盈利的曙光。
所以,老電信南北分拆后,雙方基本上都聚焦在對方的企業客戶市場上,因為只有這個市場上的投資才有可能盈利。而對于個人客戶,選擇權沒有任何的增加,反而要替企業客戶承擔部分成本。
四、只有無線座機才能打破固話市場的壟斷
要打破固話壟斷,只能依靠無線座機。
無線座機的本質就是將手機做成固話形狀,移動運營商無需為無線座機付出額外的網絡投資,只需要沿用現有的網絡即可,所以邊際成本基本可以忽略。而且,與固話相比,移動用戶的固定成本要低很多,所以無線座機完全可以做到一個很低的月租或者只要一個保底消費即可,很適合低話務人群的使用。
假如無線座機徹底放開,那么任何一個用戶就可以有四種選擇:一家固話運營商、三家無線座機提供商。這樣一來,誰的價格更有競爭力,誰的服務更好,誰就能贏得市場。
無線座機在打破固話壟斷方面的作用已經得到了實踐的檢驗。去年,移動大力推廣TD無線座機,已經逼著固話運營商不得不推出融合套餐來降低固話月租,以避免用戶的流失。
可是,令人失望的是,我們的主管部門不僅沒有去推動無線座機的發展,反而是想法設法去遏制無線座機的發展。這不,近工信部不僅下文禁止無線座機用固話號碼,而且還禁止搞TD雙模無線座機。
這,實在讓人寒心。
五、鼓勵發展無線座機的建議
我認為,限制無線座機就是保護固話壟斷,就是剝奪用戶的選擇權。無線座機不僅不應該限制,反而應該得到鼓勵和推動。
為此,我建議:
1、全面放開各種制式的無線座機
一切都應該以增加用戶的自由選擇權為核心,所以無論是移動,還是電信、聯通都應該允許發展無線座機。從技術標準上看,無論是GSM/CDMA/TD,無論是單模/雙模/多模,統統都應該放開,不應該有任何的限制。
2、允許無線座機使用固話號碼
如今,通信技術開始走向融合,再嚴格區分固話號碼還是移動號碼已經毫無意義,這個界限早在十多年前推出的小靈通上就已經被打破。如今的種種限制無非就是為了充當固話壟斷保護傘的一個借口而已。
3、逐步實施固話號碼的攜號轉網
從技術上講,固話號碼的號碼攜帶比移動號碼更為容易,而用戶也更希望能夠保持號碼不變,所以固話號碼也應該實施攜號轉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