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都在說5G,可是大部分人都不了解移動通信的發展史,今天我們來了解下1G到5G的演進歷程。
1G時代:模擬信號時代
1G顧名思義,表示代移動通信技術,以模擬信號為傳輸載體的蜂窩無線電話系統。說起代移動通信系統,大家應該都知道貝爾實驗室。1978年底,美國貝爾試驗室成功研制了全球個移動蜂窩電話系統(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ystem)。
1983年,AMPS在美國芝加哥正式投入商用并迅速在全美推廣,也就是說美國是個使用AMPS網絡的國家。與此同時,歐洲各國也紛紛建立起自己的代移動通信系統。如瑞典、丹麥、挪威、芬蘭等北歐4國在1980年研制成功了NMT-450網絡;德國在1984年完成了C網絡(C-Netz);英國于1985年研制出頻段在900MHz的(TACS,Total Acce Communications System)網絡。說了這么多,我們國家的代通信網絡啥時候出現的,下面隆重介紹一下,我國的代模擬通信系統于1987年11月18日開通并正式商用,采用的是英國TACS制式全接入通信系統。從1987年11月電信開始運營到2001年12月底移動關閉模擬移動通信網,1G時代在的應用長達14年之久。如今,1G時代的大哥大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回憶。
2G時代:數字信號時代
2G時代,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以數字語音傳輸技術為核心。一般定義為無法直接傳送如電子郵件、軟件等信息的通信方式;1G和2G大的區別就是從模擬信號調制轉變成為數字信號調制,也就是說,2G比1G具有了更高的保密性,同時系統的容量也在增加。在當時特定歷史環境下,世界市場的第二代數字無線標準,包括GSM、D-AMPS、PDC(日本數字蜂窩系統)和IS-95CDMA等?,F有的移動通信網絡主要以第二代的GSM和CDMA為主,采用GSM GPRS、CDMA的IS-95B技術,數據提供能力可達115.2kbit/s,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采用增強型數據速率(EDGE)技術,速率可達384kbit/s。1995年我國正式進入2G時代,以GSM為主,IS-95、CDMA為輔的第二代移動通信用了十年的時間,就發展了近3億用戶,在GSM技術推出后不久,另外一種更先進的技術CDMA也相繼推 ,CDMA技術有很多優點,比如系統容量大,保密性高、綠色環保、抗干擾能力強等。2002年1月8日聯通在正式開通CDMA網絡并投入商用,當時宣傳語就是“綠色環?!睘橹黝}。
另外在2G時代用戶可以使用手機上網了,NOKIA7110是當時款支持WAP的手機,在那個時候NOKIA手機風靡一時,諾基亞當時擊敗摩托羅拉成為了全球移動手機行業的霸主,直到2007年代iphone的出現。
事實上2G發展到3G還有一段過度時期,即2.5G、2.75G,2.5G主要是GPRS(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基于GSM的無線分組交換技術,提供端到端、廣域的無線IP連接,網絡容量根據需要進行再分配,不需要時就釋放,傳輸速率150kbps。2.75G主要是EDGE(Enhanced Data rates for GSM Evolution ),基于GSM/GPRS網絡的數據增強型移動通信技術,傳輸速率384kbps。通過看自己的手機圖標就可以發現EDGE 是一個小 “E”,而GPRS 是一個小 “G”,在2007年中旬,也就是EDGE受到了用戶的關注,紛紛拿出自己的測試數據和傳統的GPRS與CDMA網絡比較,優勢還是比較明顯的。
3G時代:移動多媒體時代
3G是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是指支持高速數據傳輸的蜂窩移動通信技術。國際電信聯盟(ITU)發布了官方第3代移動通信標準IMT-2000(國際移動通信標準2000),3G存在4種標準:CDMA2000、WCDMA、TD-SCDMA、WIMAX。在3G眾多種標準中,CDMA曝光高,CDMA是第三代移動通信系統的技術基礎。其中,美國主要為CDMA2000、歐洲為WCDMA、的TD-SCDMA,其中被稱為“燒錢產業”的WIMAX,當時以因特爾、摩托羅拉、IBM為主導,但是全球響應寥寥無幾,其中澳大利亞和臺灣為了支持盟友,后“入坑”,接下來因特爾“臨陣脫逃”,但臺灣還在積極投資建設WIMAX,導致損失高達500億美元,WINMAX就這樣結束了;2007年,伴隨著喬布斯發布代iphone,掀起了智能手機的浪潮。從某種意義上講,智能終端功能的大幅提升也加快了移動通信系統的演進步伐。
2008年,支持3G網絡的iphone3G發布,標志著正式進入移動多媒體時代。而我國在2009年1月7日頒發了3張3G牌照,分別是電信采用CDMA2000,聯通采用WCDMA,移動采用TD-SCDMA,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個人感覺聯通的WCDMA在當時優勢比較明顯,其次就是電信的CDMA2000,坑的就是移動的TD-SCDMA,想必大家都了解。
和2G到3G一樣,3G到4G也存在過渡時期,即3.5G、3.75G,3.5G主要是HSDPA,實際上屬于WCDMA技術的延伸,在WCDMA下行鏈路中提供分組數據業務,在一個5MHZ載波上的傳輸速率可達8-10Mbps。3.75G主要是HSUPA,它因HSDPA上行上傳速度不足而開發的,在一個5MHZ載波上的傳輸速率可達10-15Mbps,上傳速度達 5.76Mbps。
4G時代:改變生活
第四代移動電話行動通信標準。該技術包括TD-LTE和FDD-LTE兩種制式,是集3G與WLAN于一體,并能夠快速傳輸數據,高質量、音頻、視頻和圖像等,嚴格意義上來講,LTE只是3.9G,4G研究的初目的就是提高蜂窩電話和其他移動裝置無線訪問網絡的速率,理論上能以100M的速度下載,以20M的速度上傳。從全球范圍4G網絡測試和運行的結果看,4G網絡速度大致可比3G網絡快10倍,意味著能夠傳輸高質量視頻圖像,與高清晰度電視不相上下。
2013年12月4日,工信部向移動、電信、聯通正式發放了第四代移動通信業務TD-LTE牌照(即4G牌照), 另外,聯通與電信還將各獲得一張FDD-LTE牌照。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移動還是處于絕對優勢,為什么這么說呢,一是移動頻譜資源豐富,移動獲得工信部130M頻譜資源,電信,聯通獲得40M頻譜資源;二是基站覆蓋密度大,移動4G基站數大概260萬,大概是電信和聯通的總和;三是從盈利角度,以18年年報來看,移動營收大概是7368億,電信是3771億,聯通是2909億,移動的營收大概是電信和聯通的總和。
5G時代:改變社會
5G就是第五代通信技術,主要特點是超寬帶,超高速度,超低延時。5G網絡三大應用場景主要有EMBB、EMTC、URLLC,其中EMBB主要用于增強移動帶寬場景(如VR/AR),EMTC主要用于低功耗大連接場景(如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城市),URLLC主要用于低時延高可靠場景(如自動駕駛/車聯網);在3GPP協議中,5G的總體頻譜資源可以分為FR1、FR2 兩個頻段范圍FR1:(Sub-6GHz: 450MHz~6000MHz),FR2:(毫米波頻段:24250MHz~52600MHz) ,FR1:Sub-6G頻段,也就是我們說的低頻段,是5G的主用頻段;其中3GHZ以下的頻率我們稱為Sub3G,其余頻段稱為C-BAND,FR2:毫米波,也就是我們說的超高頻為5G擴展頻段,頻譜資源豐富,但繞射能力差。5G的組網結構分為NSA/SA,NSA組網方案主要有3、4、7,其中3又分為3/3a/3x,4又分為4/4a,7又分為7/7a/7x;SA組網方案主要有2、5,之所以有獨立組網SA和非獨立組網NSA之分,歸根到底的原因,就是錢。
2019年6月6日,工信部正式向電信、移動、聯通、廣電發放5G商用牌照,正式進入5G商用元年, 根據目前確定的5G頻譜劃分方案看來,聯通獲得3500MHz-36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電信獲得3400MHz-35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 而2515MHz-2675MHz、4800MHz-4900MHz頻段的共26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被分配給了移動,其中2575-2635MHz頻段為重耕,移動現有的TD-LTE(4G)頻段,而2515-2575MHz、2635-2675MHz和4800-4900MHz頻段為新增頻段;
2019年9月9日,聯通和電信簽署了《5G網絡共建共享框架合作協議書》,也就意味著聯通和電信兩家合建一張5G接入網絡,這其實也是無奈之舉,因為建設一張5G網絡投資太大,運營商建網主體投資可能將達1.3萬億元,比4G投資增長將近70%,目前聯通和電信營收加起來也比不上移動,所以說聯通和電信合建一張網也是大勢所趨。
總結:
從某種意義上說,通信技術的演進史也是社會的發展的演變史,每一次通信技術的變革都會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對社會的影響也是巨大的。1G時代移動網進入了模擬時代,實現了基本的語音需求;2G時代進入了數字時代,手機可以實現簡單上網,如QQ聊天,發送文字和圖片;3G時代進入了移動多媒體時代,手機不僅僅可以語音通話、發送簡單的文字和圖片,還可以看視頻,同時也催生出智能手機的出現。4G時代進入了高速上網時代,手機可以看高清視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5G時代進入了萬物互聯時代,實現了人與人,人與物,物與物之間的通信,催生出更多的產業鏈,比如無人駕駛、VR/AR、AI、遠程醫療、車聯網、云端機器人、智慧城市、無人工廠等,實現了5G改變社會的愿景,讓我們翹首以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