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5年,為制止網絡不法行為,工信部就規定電信企業在銷售手機卡時需要查證用戶本人身份證件,并當場進行驗證,即人像對比一致,進行人臉抓拍采集并進行活體檢測,與身份證的頭像進行比對,達到人證合一的結果。
到了今天2019年12月3日,隨著技術的發展,借助人臉比對技術,就可以方便地實現人臉對比。所謂“人臉比對”,就是衡量兩個人臉之間的相似度。用戶在辦手機卡時,人臉比對系統提取出攝像頭采集到的人臉特征和用戶身份證照片上的人臉特征,進行比對,得出兩個特征之間的相似度,從而確定是否為同一人,保證用戶身份真實性。簡單的說,人臉比對 就是驗證“你是不是某某人”。
既然是進行人證對比,那讓營業廳的工作人員看一下不就行了?還這么費勁。其實不是的,僅用人眼未必能夠準確判定客戶與所持身份證是否真的是同一人。上個月據相關報道,某機場一女子冒用他人身份證未能通過智能人像比對系統,而民警前來處理時,由于該女子人證相似度很高,調查起來十分困難,終通過支付寶實名認證信息才得以確認,并非人證合一。
在營業廳,光照穩定,用戶主動配合,人臉識別技術的準確率無疑要高于人眼,在人流量大的情況下,應用人臉識別技術進行比對有較高的準確率。
因此,電信企業在實體渠道全面實施人像比對技術既是確保電話入網環節人證一致,又是深入防范治理二次售賣電話卡,還能夠積極防范用戶名下不知情辦卡。
辦手機號人像比對的主要原因:
在5G時代,更需要對用戶的行為進行規范,技術的升級意味著更多的消費權益,運營商更需要好好的保護用戶的權益。人像登記可以讓消費者更好的了解到自己的消費記錄,避免了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漏洞辦理不明晰的扣費業務。
很多的消費者為了貪小便宜,會選擇一些小攤小販的電話卡來使用。但是這些電話卡或多或少都存在一些風險, 用戶在在購買這些黑卡之后,都會隨卡辦理了一些業務。小販還會以免費業務等噱頭來吸引一-些消費者,等到過了一段時間后就會偷偷的扣費,產生巨額費用。這種現象嚴重的影響了市場平衡,工信部和運營商也是提醒消費者盡量在正規的營業廳辦理卡,辦理業務。
辦手機號的時候可以提供人像驗證服務,可以更好的保護消費者的隱私,因為- -些小場所根本無法為用戶提供正規的驗證服務,這就在根本上杜絕了服務商的統一,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統一的比較好服務,為以后的5G服務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