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州泰岳又發布公告稱,旗下兩家子公司北京融聚世界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新媒傳信科技有限公司,分別中標移動“和商務直播終端研發及量產項目包一(4G直播盒子研發及量產服務)”與“2017~2018年和飛信客戶端技術實施與支撐項目標段一(PC及多形態終端覆蓋及配套優化)”兩個項目。其中,飛信項目預計合同總金額3048.64萬元(含稅).
據了解,神州泰岳是移動的老搭檔,也是飛信業務上早的外包服務商,早在2006年年底,神州泰岳便拿下了移動飛信的運維支撐外包業務。
在談及與移動此次合作項目時,神州泰岳相關人士稱:“公司從飛信業務時期就一直參與其中,本次合作更進一步鞏固公司與移動在互聯網領域的合作關系。”
多次拯救效果不佳
很多人都已經遺忘了的飛信,其實一直都在無聲無息地“活著”。
公開資料顯示,飛信是移動的綜合通信服務,首次發行于2007年5月,是融合語音(IVR)、GPRS、短信等多種通信方式,覆蓋三種不同形態(完全實時的語音服務、準實時的文字和小數據量通信服務、非實時的通信服務)的客戶通信需求,實現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移動網間的無縫通信服務。
作為當初移動在即時通信領域的扛鼎之作,飛信注冊用戶高時達到了5億,高峰時擁有高達9000萬的活躍用戶。
然而,隨著智能手機時代的來臨,面臨急劇縮減的用戶市場,移動曾多次嘗試“拯救”飛信。2011年,移動在飛信的基礎上推出了一款名為“飛聊”的即時通信產品,主打跨平臺的免費短信、語音、圖片等多媒體信息發送,并且可與飛信好友互發消息。
2012年,飛信開放其他運營商號碼使用軟件,實現了真正的全平臺開放。整整五年,飛信才完成了對整體移動通信用戶的覆蓋。不過此時的即時通信市場,早就被手機QQ、微信等一眾應用瓜分干凈。
2013年年初,移動對飛信進行過一次業務重構,上線了公眾平臺等功能,做得更像微信了。當時有報道稱,這次重構“初見成效”,當年年底移動相關負責人透露,飛信活躍用戶達9000萬,引入公眾賬號55萬個。然而,從飛信隨后的發展來看,這次重構并未有太大的起色。
去年6月,移動發布了一則《關于短信轉飛信業務下線的公告》,讓不少人誤以為飛信要停止服務了,但官方隨后進行了辟謠。公司將通信業務與飛信業務進行融合升級改造,形成“和飛信”產品品牌。當月,和飛信重新上線,用的域名仍是“feixin”,而官網的介紹則是“企業OA協同辦公考勤工具”,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企業微信或是阿里的釘釘。大概是項目還在起步階段,移動并未投入資源宣傳推廣。
只為繼續維持?
盡管多次“拯救”行動效果不佳,為何移動仍如此執著于復興飛信?此次招標是否意味著飛信要重回個人市場?
就此問題,由于移動相關人士并未做出合理解釋,外界也無從判斷此舉背后有何意圖。神州泰岳相關人士則在談及這一問題時表示:“移動加大飛信投入,是否意味著飛信重回個人市場?相信移動會按照自己的戰略布局進行推進,站在公司立場不便于過多回答。”
電信專家項立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移動斥資幾千萬只是為了維持飛信,倘若真想要將飛信做好,這不是幾千萬就能解決的事情。現在還不是移動放棄的時候,所以就選擇繼續維持。”
有業內人士表示,如果說在個人通訊市場上,飛信是起了個大早,卻沒趕上晚集,那么轉型企業通訊工具,就純粹是跟在別人后頭跑了,畢竟這一領域已有諸多玩家入場。況且連阿里和騰訊這樣的巨頭至今也難言成功,晚了不止半拍的“和飛信”,很難讓人對其前景保持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易觀千帆的數據顯示,如今國內飛信的活躍用戶不足百萬,而QQ則是坐擁6.62億月活用戶,微信注冊用戶的新數字已經突破9.63億。面對強大的競爭對手,飛信如何與之抗衡?對此,投資者不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