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句話的意思是說,在外接受師傅的教育和訓導,在家遵從母親的規范。
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論語》中記載道:“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孔子作為萬世師表,更是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年輕的時候,就已經是遠近聞名的老師了。他總覺得自己的知識還不夠淵博,三十歲的時候,他離開家鄉曲阜,去洛陽拜大思想家老子為師。
老子見孔子要拜自己為師,有些納悶:“研究學問你不比我差,為什么還要拜我為師呢?”孔子聽了,回答說:“學習是沒有止境的。您的學問淵博,跟您學習,一定會大有長進的。”從此,孔子每天不離老師左右,隨時請教。老子也把自己的學問毫無保留地傳授給他。老子對禮的闡述和教誨忠言使孔子受益匪淺,以至于孔子回到自己國家后,對自己的弟子說,老子道德高深,就像上天入海的神龍一樣高深莫測。
孔子的母親顏征在,是歷史上偉大的七位母親之一。孔子3歲時,其父去世,其母承擔起這個家庭的生活負擔和教育孩子的重任。孔母在孔子幼年教育及成長過程中起著很大的作用,為了讓孔子日后成長能有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孔母便帶著兒子離開夫家,前去魯都。在孔子很小的時候,孔母就讓他學習周朝的各種禮儀,并親臨授教,悉心教育。孔母顏征在稱得上孔子的位啟蒙老師,孔子后來有這么大的成就,孔母功不可沒。
這兩句話談及教育的原則,即要將師教與家教結合起來。“傅訓”指師傅、師長的訓誨,屬于師道。“母儀”指的是母親的舉止儀表,孔子、孟子等人能有所成就離不開他們母親的教導與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