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首页/天美注册/首页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8-20 15:47    文字:【】【】【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能源问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能源是经济发展的首要问题,能源规划是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的核心。能源不仅是国内的问题,还是国际问题。能源还涉及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还是国家核心利益组成部分。能源的资源、生产贸易对国际政治、外交军事格局有着深远影响。去年一段时间以来,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冲破了55美元,国际上议论纷纷。也有人指责中国,大谈中国能源,这些人不知道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能源生产大国。中国能源生产举足轻重,进口仅占中国能源中很少部分,即使到2020年我国能源进口只占能源消费的10%,并不是有些人讲的中国能源,不存在这个问题。

  能源工业现状,可以从七个方面表述。第一,产量进入世界前列,需求增长压力巨大。第二,结构逐步优化,调整任重道远;第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国际比较仍有差距;第四,体制改革取得突破进展,体制约束尚未完全消除;第五,可持续发展受到重视,能源与环境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第六,农村能源建设成绩显著,部分地区生活用能亟待改善;第七,节能成效明显,但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

  我国能源消费已经进入世界前列。2003年我国能源总量是16.03亿吨标煤,占世界的11%,居世界第三位,我国煤炭生产去年16.67亿吨,今年专家预测将突破18亿吨。我国石油从1964年告别洋油时代到1993年成为原油进口国。现在我国原油进口不断增加,去年进口9112万吨,今年专家预测有可能突破1.2亿吨。天然气去年生产345亿立方米。随着西气东输年底完工,中国天然气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电力是不是发展慢了呢?中国电力工业发展不慢,目前中国电力工业发展是世界最快的国家。去年投产装机3500万千瓦,今年突破4500万千瓦,两年相加相当于一个英国的装机。总的讲起来,在新能源方面,核电方面还是比较小,今后还要加强。

  从2000年开始能源形势再度全面紧张,今后能源供应将是在一个很大压力下来发展。整个能源发展结构调整任重道远。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有一个特殊情况,和世界相比中国煤炭消费总量基本上与世界石油天然气消费总量相当,中国煤炭消费67%,世界石油天然气是61.26%,我国的石油天然气占比例25%,与世界煤的平均消费总量26%基本相当。所以这给我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带来很大困难。但只能根据中国的实际,以煤为主,以煤为基础。我们要调整这个结构,但是不能脱离中国的实际国情。

  在技术水平方面,我国的煤炭工业只相当于世界的一半。我国还有很大一部分小煤窑小煤矿。产煤劳动生产率很低,每个工人一天只能生产1吨煤。煤炭工业走向市场,已经形成几个上下游、内外贸一体化的大型企业集团,但是体制约束没有完全消除,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所以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电力工业也存在差距。现在30万、60万千瓦成了主力军,水电设备也在提高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总的来说开发能力还是不足。在技术方面,电力工业还存在着关键技术设备自主开发生产能力薄弱等问题。

  我国发电机组平均6万千瓦,原油产量平均每口井6吨,煤矿平均每个矿井6万吨,3个6,这充分说明这些行业中技术进步还有待提高。

  石油天然气也一样,几十年来我国在技术上和世界先进水平还是有差距,在地质理论研究上还有不足。炼油工业和其他工业差不多,加工能力低,回收率不高,这些问题,在能源行业都存在。新能源,也有困难,风电的装机单机还很小,风电量在全国微乎其微。

  农村能源问题。中西部农民还大量用他们自己制作的能源,而没有清洁煤、商品煤,中西部地区的用煤问题是亟待解决的。

  另外,可持续发展问题。能源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国民经济能不能可持续发展?当前环境与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当人均GDP突破1000美元以后,社会处在两个阶段,一个是发展黄金期,一个是矛盾凸现期,搞得好能渡过这个困难时期,搞得不好社会和经济就会停止。所以中央提出要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纲领。

  今年6月30日,国务院批准了我国能源20年战略规划的基本方向。我国能源发展的基本方针是节能优先,效率为本,煤为基础,多元发展,立足国内,开拓国外,统筹城乡,合理布局,依靠科技,创新体制,保护环境,保障安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稳定、经济和清洁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利用,支持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是今后我们20年能源发展总的方针,所以这次编制能源规划的立足点是建立在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是建立在全民节能,建立节能型节约型社会的基础上。如果不能实现科学发展观,不能全面节能,全社会节能,这样一个能源规划是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节能优先放在第一位。

  节能优先、效率为本是从我国能源实际状况出发的必然选择,要号召全民每人节1度电,1公斤煤。我国决不能像美国那样消耗,夏天进屋穿毛衣。如果那样的话,整个经济社会无从发展。所以一定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煤为基础,多元发展,是我国未来能源结构政策的基本方略,我国是能源生产大国,又是能源消费大国,要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必须长期坚持立足国内生产的基本方针,以煤为基础。如果不走这条路,整个经济就没有基础。

  90年代初,在工业产出中,轻重工业基本上各占一半,但是重工业比重去年以上升到67.5%,今年前7个月又进一步上升到69%。由于重工业单位产出的能耗是轻工业的4倍,工业化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必然会带来能源消耗强度的上升。这一点与其他工业先行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消费特点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世界工业化国家的历史经验证明,在各国进入到重工业阶段后,从能源消费结构看,都出现了从以煤为主向以石油和天然气为主的转变。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被称为“清洁能源”,热值高而有害气体排放少,虽然在进入重化工业阶段后能源消费的增长率会加速,但对环境的破坏性影响却不会随着能耗的上升而显著增强。

  反观中国今年来的情况,进入重工业阶段后却没有出现能源结构的转换,从石油消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看,1999年为24.6%2004年却下降到22.7%。虽然从2000年以来原油进口量以年均15.7%的速度增长,到去年以超过1.2亿吨,但由于同期国内原油产量的增速明显下降,石油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下降了。那么能源消费结构的这种逆转,是暂时的还是反映了一个长期趋势呢?我认为是个长期趋势。因为,主要有两个因素将长期限制中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

  首先是世界资源的不可能性,中国是一个石油资源稀缺国家,根据目前预测,中国在未来石油的最大年产量只能在2亿吨左右。从国际比较看,在工业化完成阶段,按桶计算的石油消费量,美国为人均28桶,日本和韩国为人均17桶,中国目前只有1.7桶,仅相当于美国的1/16,日本和韩国的1/10。

  美国是世界上消耗能源最多的国家,日本和韩国却是工业化国家中能源利用效率最高的国家。如果按日韩的石油消费水平计算,到2030年中国基本上完成工业化的时候,每年的石油总消费量就要增加到36亿吨,这意味着将有34亿吨石油需要依靠进口。但是,世界石油资源并不丰裕,目前每年世界全部的石油生产量约为45亿吨,其中可贸易的量为22-23亿吨。即使今后世界石油产量和贸易量还会增长,相对于中国的巨大需求,仍然是远远不够的。

  日本和韩国也没有什么石油资源,是依赖世界资源完成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向以石油为主转换的。但由于从人口看它们是中小国家,虽然人均石油进口量很高,可石油需求总量却不大。而中国是人口大国,没有可能依靠世界资源完成这个转换。2003年中国原油加成品油进口已达1.2亿吨,2004年又上升到1.5亿吨,已经把世界当年新增石油贸易量的40%拿到了中国,许多人甚至把油价上涨的主要因素归结到中国的需求。即便如此,还是难以挡住石油消费在中国能源总消费中的比重下降,这已经充分说明了中国依赖世界资源转换能源消费结构的困难。

  其次,中国大量进口石油还可能导致越来越激烈的国际冲突,使进口石油的增长受到严重限制。事实上,在目前的世界石油可贸易量中,超过2/3为世界工业发达国家所占有。2004年,美国的石油进口量为6.4亿吨,欧盟为6.2亿吨,日本超过2亿吨。如果中国的石油进口超过了国际石油贸易的新增量,就会影响到发达国家已经占有的国际石油贸易份额,从而引发同发达国家的石油矛盾。因此,中国在未来的石油进口量肯定还会上升,但是进口达到一定规模,不仅有经济的可能性问题,还有政治和军事安全问题。

  由于石油是现代工业的基础,控制了石油就可以控制一个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在大国的国力较量中,石油就成为国家经济、政治和军事较量中的焦点。美国自2001年以来已经对阿富汗和伊拉克进行了军事占领,目前又在中亚一些国家不断策动“”,还以反海盗为名,在马六甲海峡建立了军事存在。通过这些已经可以很清楚地看出,美国近年来的军事部署是围绕中东和中亚石油资源区进行的。如果中国的石油需求高度依赖从这一地区进口,不仅未来的经济安全度难以预测,甚至政治上的独立都会受到威胁。因此,依赖海外资源实现能源结构转换,即便经济上可行,政治上也不安全。

  所以,从长期看,中国的工业化将很难实现与其他工业化国家同样的能源结构转换。由于中国的煤炭资源相对于石油比较丰富,在未来发展中,中国必将更多地依靠煤炭来支持,因此,煤炭在能源消费比重中的持续上升和石油消费比重的下降,将会是一个长期趋势。

  如果中国在进入重工业阶段后的能源结构是以煤为主,就将面临日益艰巨的环境挑战,因为到目前为止,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是在以煤为基础的能源结构上完成工业化的,而在目前的中国,燃煤所导致的有害气体排放,已经占到各种有害气体排放量的65%--90%,每年排放总量约8000万吨。

  如果按2000年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增长率和石油消费比重下降的情况来推算,到2020年,中国的能源消费总量将达到90亿吨标准煤,而煤炭消费的比重将不得不上升,且占全部能源消费的75%,折合煤炭产量就是近95亿吨,由煤炭燃烧所排放的有害气体按目前的环保水平来推算,也要达到近4亿吨,即比目前增加5倍,这当然是一个灾难性的后果。

  有人说,既然能源消耗与环境灾难是因为进入重工业阶段所产生的,那么中国是否可以绕开这个阶段呢?由于重工业化还带来了其他许多诸如资源与投入等方面的问题,目前许多人正在争论中国是否应该走重工业道路。

  中国进入重工业阶段的原因是由于在目前的人均收入水平上,已经引发了居民对住房和汽车等新一代高档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而这些耐用消费品都必须以重工业来支撑。所以,中国应不应该、走不走重工业道路的问题,实际上是在未来中国居民应不应该提高消费档次的问题,而这个问题本来就不应该有争论。因为这是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否则中国发展社会生产力和搞现代化还有什么意义?

  也有人举出香港、新加坡等地区和国家的例子,说明本国的重工业产品需求可以通过国际交换来满足。但是与石油的情况一样,对于只有几百万乃至几千万人口的小经济体来说,通过国际分工与交换,的确可以满足国内需求,使本国经济发展绕开重工业阶段,可是对中国这样有着巨大人口的经济体来说就不可能。石油不可能,钢铁、化工和机械都不可能。所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还必须走过重工业阶段才行。如此,能源的消费就减不下来。

  也有人说,中国不是要建设“节约型社会”吗?走“循环经济”的路子是否可以大幅度减少能源需求呢?例如,用废钢铁就可以减少90%以上的能源消耗和有害气体排放。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循环经济是对已经加工使用资源的回收与再利用,因此发展大规模的循环经济,必须是大量社会产平已经到了使用寿命的终结期才有可能。这就是为什么发达国家的循环经济可以很发达,而在发展中国家却规模有限的原因。

  在目前的中国,以钢材消费来说,房地产占了一半多,机械工业占了20%,汽车工业占了5%,而从2004年看,城市房屋建筑面积中有60%以上是近5年建造的,社会汽车和机械保有量中,也有近60%是只使用了5年的。如果房屋的平均使用年限为50年,汽车和机械的使用年限为15年,那么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都不会有大量报废的钢铁进入可回收期。其他有色金属和塑料的情况与钢铁是一样的。所以,至少在未来10内,我们不能指望依靠发展循环经济来实现大规模节能。

  有研究表明,以大气环境来说,目前的环境容量空间只剩下25%,如果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还要继续上升,可能用不了多少年就会达到环境容量的极限。如果中国不可能绕开重化工道路,国际资源又不能支撑中国实现从以煤为主向以油为主的能源结构转换,则中国的工业化就必须选择新的道路。我们现在经常说中国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前的含义是指要从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然而从能源和环境的制约关系看,这个“新”字更应该是指中国必须走上一条世界各国从未走过的技术道路,即必须在新的能源与原材料基础上完成工业化建设。因此,中国的新兴工业化道路,不仅对自己的过去是“新”,对世界来说也是新的。

  正因为中国的新兴工业化是前无古人的工业化,因此中国在探索新型工业化道路上必然充满了各种困难,肯定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在成功地转向新的工业化道路前,则必须继续依靠传统能源和原材料,即必须在传统工业化道路上继续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至少在未来10年,中国的环境由于煤炭燃烧比重上升,会持续恶化。我们对此必须有前瞻性,必须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以使中国经济能依靠煤炭,在传统工业化的道路走出足够长的时间。

  经济发展中的资源瓶颈使中国社会各界深感节约型社会的紧迫性。节约资源可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生产,二是消费。从生产方面节约资源,主要是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从消费方面节约资源,则要求人们减少对各种产品的消费。这两个方面,哪个应该成为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呢?我认为是生产而不是消费。

  从消费入手,无疑于是在提倡清心寡欲的生活,这与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相抵触。日本是发达国家中资源利用程度最高的国家,是节约型社会的典型代表,但这并不排斥日本每千人的轿车拥有率超过600台。当然还是要培养居民的节约意识,鼓励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节约的习惯。

  有人说,为什么不可以用税收等经济手段限制对大型住宅和大排量汽车的需求呢?由于税收是价格的组成部分,加大对消耗资源多的消费品税收,当然能抑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但是,如果市场价格已经可以反映出资源的稀缺程度,消费者自然可以从自己的收入水平和与产品价格对比中做出理性选择。例如最近由于汽油涨价,许多消费者认为如果每升价格超过4.5元,就会放弃买车的打算,或者选择小排量车型。所以,只要市场价格机制是有效的,政府就没有必要通过干预价格形成来影响消费。

  还有人提出为了节约资源使用,应通过税收等手段提高资源的价格,这个观点我不同意。以中国自身的资源禀赋不足以实现现代化,中国已越来越深地融入世界资源与市场体系之中,如果中国对世界资源的需求增加,则世界资源产品市场的边际价格就会上升,等于所有从世界市场进口资源的国家都在共同分担这个价格上升水平,中国的负担就小得多。但是,如果中国在国内单独拉高资源价格,等于在自动放弃充分利用国际便宜资源的好处。同理,如果因为印度等其他国家对世界市场的资源需求度上升,中国也要为其分担资源产品价格上升的结果。所以,只要资源价格是正确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中国就没有必要主动拉升国内价格。

  中国目前在生产中浪费随处可见,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中的设备技术落后,企业规模过小,在钢铁、水泥、电力、机械、建筑等许多生产领域,每单位实物产出量所消耗的能源和原材料水平都大大高出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因此,在这方面有着巨大的节约潜力。所以,建设节约型社会绝不仅仅是个观念问题,更重要的是个物质基础问题,要通过立法和经济手段,强制报废一批落后的生产设备,采用财政补贴和国家对贷款贴息的办法,以及加速折旧的办法,支持企业尽快淘汰和更新设备。还要严格限制企业所使用设备的技术水平与规模水平,大力提成规模经济。

  生产节约可分成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中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每年都需要消耗大量新资源,“增量”节约就是指如何提高资源的开采和加工效率,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存量节约是指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的资源,如何回收与再利用,这就是我们一般所说的“循环经济”。

  发展增量节约与存量节约,都需要政府和社会投入大量才力,在财政和社会资源有限的条件下,也需要选择重点。而从中国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看,至少在未来10年内,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增量节约方面。因为发展循环经济需要一定的社会产品积累,才有较大空间。以钢铁为例,建设工业化国家天富登陆一般可以用两个钢铁指标来衡量,一个是钢铁生产能力的人均占有量,一个是人均钢铁蓄积量。从工业发达国家看,当基本上完成工业化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大约为700公斤到1吨,人均蓄积量则在10吨左右。

  当人均钢铁蓄积量达到10吨,钢铁的生产能力就会逐步衰退,这是因为在工业化完成阶段,居民对物质产品的消费已经基本上满足,消费开始转向服务业领域,钢铁工业主要是负担居民对原有产品更新的要求。而更新产品是以新顶旧,被淘汰和报废的产品,如汽车和房屋建筑,都包含着大量金属材料,而在报废的金属产品中,金属回收率一般都可以达到80%,这就为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广阔空间,发达国家的钢铁工业之所以电炉炼钢占到全部钢产量的80%,就是因为发达国家的炉料是以废钢为主。而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限制,直到去年人均钢产量也刚过200公斤,人均钢铁蓄积量只有1.5吨,所以,目前铁矿砂炼钢仍要占到粗钢产量的85%,其余15%用废钢炼钢,其中还有60%的废钢是靠进口。

  所以,生产节约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对增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方面。由于中国经济规模已经很大,例如从金属蓄积量来看,目前已经等同于日本,发展循环经济的空间很大,现在就开始起步了。

  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警惕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

  生产的节约就是要节约各种生产要素的使用。由于各国生产要素的天然禀赋条件不同,在生产中各类生产要素使用的密集程度不同。国际贸易的存在,对某些国内稀缺的生产要素可以通过贸易方式获得,但是,有些生产要素不能通过贸易,例如土地和水资源,所以,不可贸易的资源才是经济发展中真正难以逾越的瓶颈。

  中国虽然号称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平原面积只有不到1000平方米,工业化过程中必须留足农业用地。因此,节约土地是比节约其他可贸易资源更为重要和紧迫的问题,同时也是以较少生产要素投入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最重要的途径。发达国家的实践说明,一国的财富形态约有2/3是房地产,食品吃了就没有了,衣服穿旧了就得扔,汽车也是减值的耐用品,只有房地产是可以保存财富的最主要形态。

  对中国来说,由于土地资源极为稀缺,如果不能有效地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很容易使中国经济走入有增长而无发展的歧途。例如,中国近年来新建的许多建筑容积率都很低,以城市“毛容积率”来说,即城市建筑物面积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全国平均只有0.5,最高的上海也不到0.8,而东经为2,香港为1.6,台北为1.2,即便在珠三角、长三角这些土地资源已经极度紧张的地区,在大城市中心区内,五六层的建筑物也随处可见。

  我最近到浙江的一个城市,听说这里的土地开发都已经碰到“红线”,但在最近城市改造后新建的房屋中,大多还是6层左右的建筑。今年国家给浙江审批的土地利用指标只有23万亩,其中还有40%是给中央项目预留的,分到一个地级市只有2-3万亩,再分到县只有不到1000亩,这是造成今年浙江投资增长率猛烈下降的重要原因。而福建、广东和上海也面临着同样情况。以至于有人说中国经济增长的区域格局正在变脸,出现了东冷西热的局面。

  能源和环境问题,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高速度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使能源的消耗迅速地增长。近年来,我国在一次能源和电力工业上有很大的发展,但与年增长率8%左右的国民经济相比较,尚有较大缺口,能源和电力的供需矛盾仍很突出。对日益突出的能源问题,必须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来解决。节能的观念已朝着能源的多级利用、提高能源的利用率方向转变,以不增加或少增加能源的消耗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能源岛”系统建设就是针对当前能源利用和发展趋势提出的。用于能源的转换、利用和提高能源利用率及环保方面等进行研究。

  “能源岛”系统是一个小型燃气机或燃气轮机为主体的发电系统和余热锅炉及利用余热的制冷装置所组成的内燃烧式热、电、冷三联产的系统。系统的内燃烧式主机通过交流发电机发出电能,经余热锅炉间接地利用燃气机或燃气轮机排出烟气所带热量;或对燃气机或燃气轮机排出烟气直接加以利用,驱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也可通过换热器、蓄热器等设备,利用余热向用户提供生活热水。

  同时,由于小型热电冷联产的“能源岛”系统是分散式的,贴近用户的。它可在用户所在地,例如办公楼、住宅小区、医院等处安装,不需要太长的输送距离,使与发电相联的低品位热能够得到充分利用。由于该系统把原来废弃的能量收集利用,其能源利用率大大提高,经测算主机的机械效率在25~35%,而整个系统的能源利用率可达70~80%。

  为改善由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给环境带来日趋严重污染,开发和利用低碳和无碳的清洁能源,逐步过渡到可再生能源(renewable energy resource),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天然气作为一种清洁、方便、高效的化石燃料,各国都在加快对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和利用。近年来我国也大力发展天然气,规划将天然气在能源消耗上的比重从现在的2%提高到10%,特别陕北和东海等气田的开发,天然气的探明储量和产量大幅度增长,天然气具有良好的发展和应用前景,将在我国的主要城市普及利用。然而,天然气的消耗特性和电力负荷特性类似,也有存在峰谷差,燃气的使用高峰在冬季,夏季处于谷底。“能源岛”系统的应用,正好与电力的负荷特性有互补作用,能够削减电力的高峰负荷,从而减少电力投资。同时,“能源岛”系统对燃气也起到了填谷作用,可提高天然气管网的利用率,推进天然气工业的发展。

  在所有的能源中,电是高品位的,应合理地加以使用。对空调的冷、热源可以不用电驱动时,应该尽可能不采用电驱动。由于我国目前的电力主要来自于煤炭,引起我国煤烟型大气污染主要因素的SO2以及烟尘排放量的21%~35%,均来自于发电的燃煤电站锅炉。“能源岛”系统采用天然气清洁燃料,并用余热的形式提供空调冷、热源,其产生单位制冷量的污染物的排放量与提供相同冷量所需电力折算的污染物排放量相比, SO2、烟尘的排放量不到后者的1/4,NOX、TSP等也只有1/3~1/2,对控制环境污染相当有利。

  “能源岛”系统提供制冷量,采用以热源为动力的吸收式制冷机形式,不涉及电力制冷中的氟利昂制冷剂,不存在CFCs制冷工质的替代问题。“能源岛”系统的使用,也减少了CO2的排放,有利于防止地球温暖化。因此,“能源岛”系统利用余热制取的制冷量来取代电力提供空调冷源,具有明显的环保意义。

  吸收式制冷机是以热能为动力,利用液体汽化连续制冷,其中最常见的是氨水吸收式制冷机和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能制取0℃以下的低温,但氨、水的沸点比较接近,制冷机要提高效率,就必须增设精馏和分凝设备,来提高氨气的浓度和纯度,使制冷机系统复杂、结构庞大。“能源岛”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改善室内环境的空调系统,一般不需要0℃以下的低温,所以余热利用不采用氨水吸收式制冷机,而采用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

  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的特点是能源利用范围广,能利用诸如余热、废热、排热等低势热能。在“能源岛”系统中,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对燃气轮机排烟余热的回收有借助余热锅炉的间接回收和直接回收两种方式。

  a用余热锅炉收集发电主机排出烟气所带的热量,把烟气所带的热量转变为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所需的热源蒸汽,来驱动吸收式制冷机组,制取冷量。当“能源岛”系统发电主机的排气温度比较高,经过余热锅炉能产生0.4~0.6MPa的蒸汽,可采用双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以提高吸收式制冷机组的热效率。若发电主机的排气温度不太高,只能产生压力在0.15Mpa以下的蒸汽或150℃以下的热水,可采用单效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

  b采用烟气直接加热型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即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省却了余热锅炉的中间环节,省却了余热锅炉的设备,余热不经蒸汽转换直接使用,使余热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

  当选用的溴化锂吸收式制冷机组为热泵型时,不仅在夏季为空调提供冷源,还可在冬季为空调提供热源。

  吸附式制冷也是以热源作为驱动源,特别是对温度较低的废热、太阳能,在能量的回收上发挥作用。吸附式制冷根据吸附剂和吸附质之间的作用关系不同,有物理吸附和化学吸附之分,但是不论物理吸附还是化学吸附,一般对热源的温度要求不超过120℃,使能源可实现梯级利用。尽管吸附式制冷在余热利用上有许多优点,但是制冷量小,体积较大和吸附工质对的使用寿命短、系统循环周期长等关键问题尚需解决,与吸收式制冷技术相比,实用性方面还有差距。

  宋德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通信作者及地址:宋德星,南京国际关系学院国家战略研究中心;邮编:210039;E-mail:摘要从长历史时段考察可知,能源安全问题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而真正全球性的能源安全问题的突现,当数工业化时代石油供应可能中断或短缺带来的风险问题,以及伴生的地缘政治角力问题。结果,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交易,不再是简单的经济意义上的交易,而是在很大程度上异化为一种政治商品,它不仅要服从市场经济的规律,更要受制于权力政治的作用。在这一背景下,中国政府在能源安全问题上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制定一项合理的能源安全战略,也就成为当今中国必需解决的紧迫战略课题。

  能源,作为直接或经转换提供人类所需光、热、动力等任一形式能量的载能体资源,是人类生存与生产的重要物质基础。社会越发展,人类对能源的依赖程度就越高。英国著名经济学家E. F. 舒尔茨就指出:“能源是无可替代的,现代生活完全是架构于能源之上,虽然能源可以象任何其他货物一样买卖,但它并不只是一种货物而已,而是一切货物的先决条件,是和空气、水、土同等重要的要素。”转引自:王能全.石油与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时事出版社,1993:146纵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人类文明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伴随着能源的改进和更替。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所面临的能源问题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探讨的能源问题主要是石化能源问题。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复杂和严峻。可以说,世界能源问题不仅仅是一个涉及可持续发展的经济问题,或是一个涉及国家安全、国家利益和对外战略等多层面的战略问题;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它更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时代命题。因此,从时代和战略的高度来审视中国的能源安全问题,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能源问题说到底就是因为能源的不可持续发展而导致人类社会的不可持续发展。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能源问题的时代意涵却各不相同。

  人类自从懂得使用火以来,就学会了通过燃烧有机物取得热能,从而开始了薪柴能源时代。这一时期延续时间很长,直至18世纪,以木炭为主要能源的格局仍然没有多大改变。之后,以工业革命为肇始和标志,人类进入了工业化时代。由于机器化大工业需要有充足的燃料,于是煤炭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就成为必然的选择。1830年煤炭消耗量在世界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还不足30%,到1888年则高达48%,尔后迅速超过木材使用量,成为主要能源。刘汉元,刘建生.能源革命:改变21世纪.中国言实出版社,2010:26

  1859年,美国人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打出了第一口油井,石油的商业性开采由此开始,人类也随之进入工业化时代能源利用的第二个阶段——石油时代。及至1967年,世界石油年产量在世界总能源消耗中的比例超过了煤炭,从而形成了以石油供应为中心的国际能源新格局。鉴于煤炭、石油和天然气是一次性能源,不可再生能源,为确保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人类加紧了对各类新能源的研究探索与利用。特别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在世界能源图谱中,化石燃料发挥的作用将会缓慢下降,新能源将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新的制高点。这方面,欧盟早在1997年就颁布了《可再生能源产业发展》白皮书,提出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要占欧盟总能源消耗的50%这一宏伟发展目标。2009年2月15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了总额达7870亿美元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其中新能源被列为主攻领域之一。日本政府在2009年推出的经济刺激方案中,重点强调了发展节能、新能源、绿色经济的主旨,其措施是延伸和细化2006年提出的《新国家能源战略》。应该来说,新能源的发展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它完全可能成为一个伟大历史变革的根本动力。尽管多元化是世界能源发展的大趋势,但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能源市场依旧难以改变矿物能源为主的局面,结果也就使得当今时代能源安全问题的核心就是油气安全问题。

  说到能源安全问题,美国学者奥康诺的下述论断尽管有夸大之嫌,但却代表了一种普遍的权力政治观:“谁占有石油,谁就占有了世界,因为它可以用柴油统治海洋,用高度精炼的石油统治天空,用汽油和煤油来统治陆地。除此之外,他还能在经济上统治他的同胞,因为从石油中他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财富。”[美]H.奥康诺.石油帝国.郭外合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58:256可见,能源不仅象征着财富,更象征着权力,它与政治紧密相连,具有强烈的国际政治特征。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石油安全问题开始从“低级政治”领域跨入“高级政治”的范畴,即人们关心的主要不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而是那些与石油紧密关联的、事关国家安全的战略问题。因此,任何国家的能源安全政策都必须具有国际战略视野,因为能源安全是个超乎市场和经济范畴的概念,它涉及一系列政治、外交和军事战略议题。

  当然,强调能源安全问题的政治性质,并不等于在这一问题上只有零和博弈。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卷入了世界能源市场,其命运与市场整体的情况息息相关,没有全球的能源安全就没有国家的能源安全。结果,能源合作也就成为一个理性的选项。而能源合作之所以有利于改善国际能源状况,首要的原因在于国家能源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其次是由能源安全自身的特点和性质决定的,即今天国际能源安全的全球性质要求全球性的解决方案。更确切地说,能源安全已经成为一种国际公共产品,国家能源安全有赖于全球能源安全状况的改善。

  当前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金融危机,部分人认为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是毫不相关的两个问题,在制定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时不需要考虑能源问题。笔者认为这两个问题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不能够把它们截然分开,如果只关注金融危机而不考虑能源问题那么金融危机也是难以解决的,本文就对二者的关系作一探讨。

  对于金融危机的成因,通常认为包括以下几点:房价的下降、利率上升、抵押贷款条件过于宽松、贷款者的过度借贷以及监管不力等。在所有这些因素中,贷款者的还款能力超出自己的收入水平是个最基本的原因,而贷款者还款额超出自己能力的原因除了还款数目过高外,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贷款者支出扩大也是个重要原因,因而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的爆发也存在一定的联系。

  最近几年能源价格总体大幅上涨,而随着能源价格上涨,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大幅上升,2002年美国个人消费总支出为73507亿美元,其中能源商品与服务支出占4.51%,2007年这一数字升至6.03%,能源消费的增幅为76.8%,而消费总支出的增长比例只有32.1%。能源消费因而成为美国人一个沉重的负担,如果再考虑到能源价格上涨是这些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那么能源问题对消费者收入的销蚀作用就更大,能源问题成为除过高的房贷负担外,又一个造成贷款人无力还贷的主要原因。

  美联储提高利率被认为是金融危机的导火线,这也表明能源问题与金融危机具有内在的联系性。自2004年以来,随着能源价格大幅上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这导致美联储在2004年6月到2006年6月间连续加息,联邦基金利率从1%提高至5.25%。同时由于大部分次级抵押贷款采取可调整利率的形式,随着利率提高,贷款人还款数额也大幅增加,最终导致贷款人无力还贷。制止能源危机的政策却导致了金融危机,这表明二者具有某种内在联系并且在政策上也是互相关联的。

  尽管从2007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政府陆续出台多个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然而金融危机仍然不断恶化。这固然是由于金融危机的发展需要一个过程,政策的效果也需要一个较长的时间才能显现出来,而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也是金融危机恶化、政策难以奏效的一个重要原因。

  进入2008年以来,能源价格暴涨,德克萨斯中质原油从2008年1月份的每桶92.97美元升至6月份的133.88 美元,所有等级汽油零售价(含税)2008年1月份为每加仑309分,6月份升至411分,居民用天然气由每千立方英尺12.12美元增至7月份19.83美元,居民用电由1月份每千瓦时10.2分增至8月份11.9分。能源消费在总的消费中所占比例继续上升,2007年第四季度美国能源商品和服务占个人消费总支出的比例为6.33%,2008年第二季度这一数字升至6.69%,多支出517亿美元,由于食品价格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能源价格上涨造成的,如果把食品也计算在内,则能源和食品消费支出在这半年内增加了1082亿美元;对于所有商品和服务而言,通过计算可得2007年第四季度到2008年第二季度的CPI上升了大约3.36%,即在2008年第二季度仅要维持2007年第四季度的消费水平就要多支出3300多亿美元。与此相对,2007年全年的CPI涨幅只比2006年上升了2.85%,物价的过快上涨导致更多人收入缩水及无力还贷,恶化了宏观经济形势并在相当程度上抵消了美国救市计划本应具有的作用,因而金融危机的恶化和油价暴涨几乎同时发生决不是偶然的。

  另外,解决金融危机需要扩张性的财政、金融政策,而解决能源价格上涨则需要实行紧缩政策,处理不好,则可能在解决一个问题的同时引发或加重另一个问题。事实正是如此,金融危机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美国实行紧缩政策的结果,而2008年以来的油价暴涨从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为应对2007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而实行扩张性政策的结果。目前,美国仍在实行扩张性的经济政策,但扩张性政策会导致流动性增加,可以预见,如果美国经济状况得以改善,大量资金将涌入石油期货市场从而推动油价迅速上升,反过来又导致经济的衰退。由此可见,能源问题的存在加大了解决金融危机的难度,如果在解决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之间无法取得平衡,美国经济有可能陷入复苏—油价上涨—衰退这样的恶性循环。

  随着陷入金融危机,美国许多经济指标都在恶化。在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中,除了住宅建设大幅下降外,固定资产投资也连续出现下滑,非住宅建设增幅出现下降,使2008年第二季度私人国内投资总量下降达11.5%;制造业劳动生产率出现大幅下降,2008年第二季度降幅达2.2%,是2006年第一季度以来的首次下降,并且是1989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最大降幅;与此同时,制造业的单位劳动力成本却大幅上升,2008年第二季度增幅达6.2%,每小时实际收入自2008年以来连续下降;制造业国民收入自2007年第二季度以来一直在下降,到2008的第二季度降幅达7.89%;物价持续上涨,2008年上半年美国城市消费者CPI增幅为4.24%,远高于2007年同期1.02%的增幅, 2008年8月份制成品的PPI同比上升9.69%,而2007年8月同比只上升了2.34%;失业率也不断上升,2008年8、9两个月的失业率均高达6.1%,2008年9月份美国共损失15万9千份工作,是5年多来就业机会减少最多的一个月,也是2001年911以来就业市场的第二大单月降幅。

  当前金融危机已蔓延到实体经济,其解决尚需时日。这些指标还表明,能源问题对经济的影响也在日益加深,比如在各产业GDP的变化中,汽车生产从2007年第四季度以来连续下降达25.7%、14.2%和33.8%,成为拉动GDP增幅下降乃至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8年上半年与2007年上半年相比,除食品和能源外的其他商品CPI增幅只有2.35%,这表明食品和能源对CPI上升的贡献达45%,而2008年8月能源类制成品的PPI同比涨幅高达27.4%,远远高于制成品的平均涨幅。目前油价已回归到一个相对合理的水平,从而使油价对美国经济的负面影响有所削弱,同时,随着美国政府承担起更多的维护金融市场稳定的责任,金融体系将重新获得稳定,金融机构也将得以正常运转,由金融危机导致的美国金融体系混乱局面将逐渐结束。

  然而由于金融危机已蔓延至实体经济,金融体系的稳定并不表明金融危机的结束。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将会持续存在,市场信心难以在短期内恢复,美国政府的巨额财政赤字也阻碍着经济的复苏,美国经济困难局面将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同时能源问题持续存在,并且由于美国经济的任何复苏迹象都可能带来油价的迅速上涨从而使美国经济重返困境,能源问题将因此而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首要因素,如果不能有效解决能源问题,金融危机最终将会转化为能源危机。

  笔者在研究中发现,在金融危机与能源问题二者中,金融危机只是一个偶然性和暂时性的历史事件,能源问题则更具有长期性和根本性,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能源问题引起了金融危机,并影响和制约着金融危机的发展变化,就象能源问题引起粮食危机那样。这是因为能源是世界经济的基础,能源领域的变化是根本性的变化,必然要求对世界经济进行调整以适应这种变化,如果人类不主动进行调整,经济自身就要进行调整,在当前就表现为粮食危机和金融危机。目前调整仍在进行之中,未来世界经济还将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因而必须高度重视能源问题并采取措施应对,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世界经济困难局面将会持续更长时间,过程更曲折,代价也更昂贵。

  金融危机对中国有一定影响,但相比之下,能源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更全面、更深刻、更具有根本性。因此在应对金融危机对中国消极影响的同时,更需要关注能源问题,并采取诸如严格厉行节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能源利用强度、积极开发新能源等措施积极应对这一挑战,从而使中国经济能够持续、健康地向前发展。

  2005年,中国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十一五规划纲要建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国农村经济取得了较大发展,农村面貌也得到极大改善,但社会普遍存在的能源问题制约了农村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康社会的建设。当前,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日益加重、能源资源短缺等问题,更是对农村的能源利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现阶段,我国农村能源利用存在较大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

  1.政策落实不到位。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脚步的加快,国家对新农村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农村的发展给予了很多的优惠措施,而新农村能源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在农村能源问题上也采取了很多措施。首先提出了“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究效益”的农村能源建设方针,并加快新农村能源设施建设,大力在农村推广沼气、省柴节煤灶、能源下乡等活动。但由于农村能源宏观管理体系不健全,管理混乱,政府职员和农民的能源意识不够,对新农村能源利用的融资机制也没有形成,执行者中间也可能存在不负责任的行为,监管不到位,再加上各地的自然环境存在较大差异,为执行者的执行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以致政策的落实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2.我国农村能源丰富,但利用效率很低。随着环境污染问题、全球变暖问题的加重和人类对能源利用的增加,刺激了人们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虽然农村有巨大的利用可再生能源的潜力,包括沼气、秸秆发电、垃圾焚烧和垃圾填埋气发电、生物质密制成型燃料、乙醇燃料和生物质柴油等,但是受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这些可再生能源利用率很低。比如,对于大部分的秸秆薪柴,农民还是采用直接焚烧的方法,大大地浪费了这些宝贵的资源。虽然最近几年,国家严厉禁止焚烧秸秆,但由于政府监管不到位,秸秆又没有其他的利用途径,仍然杜绝不了秸秆的焚烧,而且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沼气虽然在农村被普遍使用,但利用率也相当低下。农业部统计数据显示,到2009年底,我国农村使用沼气的已达3050万户,年生产沼气约122亿立方米。从这些数据上看,沼气已被农民普遍使用,但调查显示,继续使用沼气的20%都不到,很多沼气设施被闲置着,浪费严重。

  3.农村能源消费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大。农村能源对生态与环境的影响主要来自开采和利用两个方面,但主要还是能源利用。目前煤炭在农村能源中占有很大比例,煤炭直接燃烧释放出大量的污染物,严重影响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另外,由于农民燃烧煤炭的设备简陋,更大降低了煤炭的燃烧效率。薪柴作为农村生活用能中主要的一部分,目前仍占农村使用能源总量的20%左右,其燃烧产生的大量烟雾和灰尘也影响了生态环境。此外,一些鸡场、猪场的动物粪便等也没有被充分利用,大大的浪费了这些宝贵的可再生能源。如今随着农村能源消费的增加,对生态与环境的破坏影响也逐渐增大。

  4.我国新农村能源利用类型比较单一。现阶段,虽然新农村的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但新农村生活能源的供应类型比较单一,跟城市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农民还是依靠秸秆薪柴、煤炭,城市里使用的天然气、液化气等在农村很少被使用。这样,能源的转化率就被大大降低。

  农村能源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关系到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必须审时度势,充分认识到农村能源利用问题的严峻性和其发展的巨大潜力,采取正确措施解决问题、开发潜力。

  1.政府要坚定不移的支持农村能源事业的发展。有关部门应该把新农村能源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在组织领导、政策实施、工作安排、财力支持等方面切实体现重视新农村资源。一些优惠措施要继续实施,并在此基础上发现问题、明确细节、明确重点、责任到位、领导到位。积极支持新农村能源设施建设,推广有关技术,培养技术人才,提高政府的服务水平。积极支持新农村能源企业的发展,出台扶持政策,提高民营企业利用农村废弃物和开发废弃物能源、沼气能源、秸秆能源等的积极性。同时要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对新能源的认知度,让他们了解现阶段能源问题的重要性,形成全社会关心新农村能源建设、支持新农村能源建设的良好氛围。

  2.提高创新能力和服务水平。能源技术也是影响农村能源开发和利用的一大障碍。从根本上说,一些农村的可再生资源得不到开发,还是因为技术的问题,所以国家要积极支持农村能源技术的开发。可以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能源技术,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可以进行产学结合,加大与科研单位、高校的合作力度,开发能源新技术。同时要提高技术的利用率,在农村积极推广,降低开发成本。另外由于农村缺乏专业的技术人员,一些设备损坏后无人维修,所以要提供完善的服务水平,引导技术人员下乡,完善农村能源技术的服务网点建设,改善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手段,逐步建立长效的服务机制,完善农村能源服务体系,确保一些在农村推广的项目稳定、长效发展,发挥应有的作用。

  3.拓展天阳能、沼气、秸秆等农村资源的运用领域。农村的一些能源得不到开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开发的能源用的地方很少或没地方用,所以要拓宽农村一些能源的运用领域。例如,秸秆由过去仅用作农村生活能源和牲畜饲料,现在已经发展到肥料、饲料、燃料、食用菌基料和工业原料等多个领域。从农户低效燃烧发展到秸秆直燃发电、秸秆沼气、秸秆固化、秸秆干馏等高效利用。截至2010年底,全国投产和在建的秸秆直燃发电项目170多个,总装机容量约400万千瓦,据测算,年可消耗秸秆3300万吨,其中已投产的装机容量约为150万千瓦,可以说秸秆能源的利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也发展迅速,秸秆人造板、秸秆木塑等高附加值产品实现了产业化生产,部分产品已在奥林匹克公园、奥运村、世博会等多项重大工程中得到应用。

  4.要切实提高农村能源的利用率。我国能源消耗很大,而且能源的利用率很低,每单位的GDP耗能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这样的能源总况,就对新农村的能源利用问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要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农村煤炭、秸秆、薪柴的直接燃烧,多使用清洁能源,开发可再生能源。这样既能缓解农村能源供需紧张的局面,也可以减少环境污染,美化农村环境,促进农村的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经济、能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中国农村现代化目标的重要前提,合理进行农村的能源规划,对农业发展和污染治理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新农村能源利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们要抓住发展的黄金时期,采取有力措施解决新农村能源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张萍.农村户用沼气经济评价和效益分析[J].新疆农业科技2008(05).

  [2]鲍晓玲,于菲.中国徒步与自然环境建设的发展研究[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4).

  可再生能源是指在自然界中可以不断再生、永续利用的能源,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特点,主要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和能源问题,可再生能源发电及其并网运行技术是电力市场发展方向。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激励政策研究及实行的不断深入、可再生能源发电技术的快速发展,以风力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的发电及其并网方式不断涌现。小型可再生能源发电接入电网面临着电网局部电压波动和谐波污染等电能质量问题,而大容量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场,带来更为复杂的电网动态稳定、调频调压及经济调度等问题。

  光伏发电系统主要由核心部件,包括光伏阵列、逆变器和系统控制器传感器,以及滤波器、储能型蓄电池和充放电控制器、DC/DC升压电路等组成。并网方式可以将光伏阵列组件输出与逆变器连接,直接或者经隔离变压器接入电网,亦或采用经高频逆变、变压器隔离、再经变频器方式与电网相连。设有隔离变压器时,直流分量不会流入接入电网,谐波含量低;无隔离变压器并网方式是则会向电网注入一定的谐波含量。光伏发电系统中的储能型蓄电池可起功率和能量调节的作用。

  目前,已有各种类型的风力发电机结构、发电方式和并网控制方式。如风力发电机有异步发电机、同步发电机和双馈式感应发电机三类,驱动方式有齿轮箱驱动和直驱式两类,运行方式有定转速和变转速两种,变转速风力发电机组的部

  分或全部容量采用变频器并网运行。并网方式可以将变频器输出经隔离变压器接入电网,或者将变频器输出直接与电网连接。特点与光伏发电系统基本相同。

  可再生能源发电具有间歇性、随机性、可调度性差的特点。目前,我国电网结构相对薄弱、电网接纳能力不足,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会给电力系统带来一些不利影响,电网必须控制接入容量在可控范围内,以最大限度地减小不利影响,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以风力和光伏发电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受天气等因素影响均具有间歇性和波动性特点,以至于其发电并网电量随机波动较大、可调节性差,并网运行时会易产生较大的冲击电流,从而会引起电网频率偏差、电压波动与闪变,引起馈线潮流变化,进而影响整个电网稳态电压分布和无功特性,使电网的不可控性和调峰容量余度增大,严重影响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性。

  我国风电发展较为集中的“三北”地区电源结构都是以火电为主,调节能力不强。“三北”火电占比在80%以上,且供热机组较多,西北地区水电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没有风电的青海,且受防凌、防汛等多种因素的限制,调节能力不强。我国快速调节电源只占17%。在风电场不能参与电压控制的情况下,同时显著增加了电网电压控制的难度。

  因此,电网应具备足够的调峰容量和接纳能力,同时要求并网发电系统配置有功功率调整和动态无功功率调整控制功能,还需要配置一定的无功补偿装置。

  由于并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等均配有电力电子装置,会产生一定的谐波及直流分量。谐波电流注入电力系统后,会引起电网电压畸变,影响电能质量,还会造成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自动装置误动作,影响电力系统安全运行。所以,需配置滤波装置、静止或动态无功补偿装置等,以抑制注入电网的谐波含量。

  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后具有以下特点:常规电源发电功率可调,原动机功率可控;可再生能源发电功率变化大,控制困难且预测精度低;用户侧用电负荷随机变化,负荷预测精度较高。

  可再生能源发电以风电为例,风电机组输出的有功功率主要随风能变化而调整。由于风电机组不能有效参与电网频率调整,电网频率调整必须由传统电厂分担。随着风电装机容量在电网中比重增加,参与电网调频电源容量的比例显著下降,需同步配套相应容量的调频电源。与此同时,其他类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运行也存在频率调整问题。

  孤岛现象是当电网失压时,并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仍保持对失压电网中的某一部分供电的状态,并与本地负载连接形成独立运行状态。这时,孤岛中的电压和频率不受电网控制,如果电压和频率超出允许的范围,可能会对用户设备造成损坏;如果负载容量大于孤岛中逆变器容量,会使逆变器过载,可能会烧毁逆变器。同时,会对检修人员造成危险;如果对孤岛进行重合闸操作,会导致该线路再次跳闸。由此可见,对孤岛现象的检测和预防是目前并网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系统急需解决的关键技术之一。

  风电发展规划侧重于资源发展规划,与电网发展规划不协调,在一些地区的风电发展规划中缺乏具体的风电送出和电力消纳的方案。大规模风电基地建设需要从货架层面统筹考虑输电线路、网络结构及落点等问题。

  风电规划与常规电源规划之间缺乏协调,部分地区风电与常规电源之间存在电力与电量竞争的现象,风电大规模开发显著降低了常规电源的年运行小时数。调峰电源制约了系统接纳风电的规模,致使部分地区在负荷低谷时限制风电出力。

  风能资源与电力需求大体上呈逆向分布陆上风能资源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东北地区;电力负荷中心集中在东部、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与风能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决定了我国风电的大规模开发,必须通过电网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等。

  为改善和解决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问题,以风电为例,主要包含如下几方面措施:

  风电并网仿真技术,主要包括风电机组/风电场建模、区域电网对风电适应性研究、风电并网运行经济性研究、风电场接入电网专题研究;风电并网规划技术;风电功率预测技术;需求侧管理技术(DSM);风电入网检测技术等

  此外,重点研究风电调度运行技术,例如基于预测的风电调度决策研究等。风电与常规电源之间、风电场群之间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运行中合理控制风电可以提高系统安全稳定性和运行经济性。在正确理解风电出力特性的基础上建设调度决策支持系统是解决风电并网调度运行的唯一途径。

  我国风电和太阳能资源优良区普遍处于远离电力负荷中心和主干电网的偏远地区。因而,大规模、集中式的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基地的开发,有赖于高电压、远距离的电力输送方式,除了需要大规模新建电力线路外,还需要从结构上改善电网内的调峰能力,从而对当地乃至整个区域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技术和管理挑战。

  与此同时,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的特性决定了其适合分散利用的特点。在电力系统中将包含数量众多的由分布式发电站(Distributed Generation,简称DG)组成的微网(microgrid)发电系统,也是优化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保证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运行,推动利用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要途径。

  本文通过相关文献和初步设计对新能源发电及其并网技术进行了研究,目前国内电网接纳能力是大规模发展新能源发电的重要基础和环境,这有赖于坚强智能电网的发展。大力支持DG和发展微网是改变能源结构迈向低碳经济社会模式的必由之路,这有赖于微网技术的发展、国家政策导向和市场的有序发展及培育,也是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目标。目前,大中型风电场、光伏发电场等主要存在有功功率调整,动态无功功率调整控制功能方面的缺陷,谐波危害等问题也影响着电能质量。微小型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技术已能满足并网技术的要求,随着微网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将实现网络化控制。目前,对可再生能源发电并网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其问题解决措施还需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俄罗斯财政收入构成中,油气资源占据48%,而美俄之间在能源领域展开了一场决定未来的较量,这场较量造成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俄罗斯卢布汇率下滑,经济“雪上加霜”。

  本文通过对中国和俄罗斯两国在相同世界经济现状和不同经济背景条件下的深入合作原因和条件进行分析,研究中俄双方合作的战略意义。

  中俄能源合作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能源合作基本还是谁更需要谁的博弈,不完全是简单的商业行为。

  俄罗斯希望在给中国东线输气的同时,能利用分支输到日本、韩国,以形成对中日韩三方的制衡,并借此攫取更大的经济利益。而中国则希望能够建立东西两条稳定的输气管线,获得稳定来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风险。

  天然气价格因素一直以来都是中俄天然气合作的主要障碍,俄罗斯希望能以出口欧洲的价格卖给中国,而中国方面则要求较低的价格。除天然气外,双方在电力出口价格方面也一直存在分歧。

  企业更关心合作给自己带来的利益,而国家关注更多的是能源政策带来的经济和社会利益。同时,两国企业间的合作模式还不成熟,但这可以在今后的合作中通过磨合得到解决。

  俄罗斯能源资源丰富,是能源的输出大国,这一点是中俄两国能够深入发展合作的基本前提和保障。能源产业在俄罗斯经济发展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这为中俄能源合作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增长,其对能源的需求在逐年上升。中俄互为最大邻国,能源合作具有不可比拟的地缘优势,加强中俄合作对我国能源的补給有着重要意义。

  俄罗斯是能源输出大国,中国是能源消费大国和输入大国,两国的国情决定了一方是卖方市场,一方是买方市场,双方互补性很强。

  “乌克兰危机”的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政治层面,它的影响一直延续到世界经济的格局和世界各国的能源合作等领域。自从克里米亚地区“脱乌入俄”,美国便开始在多个领域对俄罗斯实施制裁。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中能源产业是一个重要支柱,其对外贸易的接近70%依赖着油气出口,能源收入占俄罗斯联邦预算收入超过50%,因此国际市场上的油价大幅度下降会导致俄罗斯出口能源战略的结构性变化。与此同时,欧盟也开始逐步摆脱对俄罗斯的能源依赖,不断恶化的乌克兰局势使得欧盟开始通过利用替代品以及扩大进口渠道等措施逐步减少对俄罗斯能源方面的依赖。乌克兰危机的爆发使得世界各国之间开始了能源的博弈,导致了俄罗斯一直依赖的能源出口结构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俄罗斯开始调整能源的出口战略,逐渐的将出口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这是基于国际局势的错综变化所作出的长期考量。

  俄罗斯油气销售市场的东移,为中国获取战略资源创造了难得的历史机遇,2014年5月和11月,中俄先后达成东线和西线天然气供气协议,俄罗斯对华出口天然气将达到每年680亿立方米以上。中俄油气贸易迅速推进,正得益于乌克兰危机和油价下跌等外部因素的推动。

  在2014年5月,中俄两国签署了“世纪大单”之后,使得中俄能源合作取得最大进展的事件便是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二领导人非正式会议的举办。2014年11月9日,中俄两国元首就发展中俄关系和促进战略合作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在此次APEC会议上,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和东西两线增进原油、油田、水电和核电合作等一大批项目都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此次峰会两国围绕天然气领域共签署了24项协议,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安全等领域的文件。

  从格局上看,中俄天然气合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后,中国四大天然气进口通道格局已成,包括:中亚管道天然气、中缅管道天然气、中俄管道天然气,以及沿海进口液化天然气。

  通过从俄罗斯引进石油和天然气,减少国内煤等矿产的开采,降低污染,同时采用清洁能源,减少PM2.5的排放。

  在现代经济中,能源无疑是国民经济的血液,而金融则是国民经济的神经系统,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一体化是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关于能源金融的内涵,国内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能源金融就是能源产业的融资;另一种观点认为,能源金融是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进而形成一个新的能源金融系统。但是,两种观点均认为能源和金融是密不可分的,研究能源和金融的关联机制迫在眉睫,促进能源金融一体化刻不容缓。

  众所周知,能源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能源的勘探、开采、开发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因而能源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便是融资。不幸的是,我国的能源产业融资能力相对较弱,这影响了能源金融的发展。

  ①我国能源产业融资利用外资程度低。一般来说,我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能源消费国,能源产业的收益又较高,对外资应该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在我国,能源产业的投资逐年递增,如图1所示。但是,投资能源产业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国内银行信贷和政府的财政投资,几乎没有外资的进入。这是由于我国能源领域对外开放程度不高所造成的。笔者认为,不提高对外资的利用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②我国能源产业融资方式较为单一。由于我国能源产业市场化程度不高,我国能源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银行信贷,发放债券融资的比例不高,而通过分发股份来融资的能源企业更是凤毛麟角。据统计,2005年西北五省区能源工业总投入为1 083亿元,其中就有近900亿来自金融机构的贷款。与此同时,能源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也十分落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国能源产业的融资能力。

  从目前发展的情况看,我国能源产业和金融产业的动态协调配合机制非常不完善。首先,我国金融产业发展的现状是中西部远远落后于东部,而能源却恰恰集中在中西部,这对中西部能源企业的融资问题是有一定影响的。其次,银行信贷追求的是高收益、低风险,这导致了银行信贷主要偏向于那些发展层次较低的能源领域,即信贷资源错配。凭借着市场垄断地位,这些领域固然能获得高利润,但是也存在着高污染、高浪费的缺陷。毫无疑问,这与当前国家所倡导的高科技、低污染、高产出的产业政策导向是相违背的。最后,金融产业最注重的就是风险控制,而能源产业不但生产周期长,而且价格波动也十分频繁。这种造成当能源产业萧条的时候,金融机构往往不会“雪中送炭”;当能源产业景气的时候,各金融机构又纷纷“锦上添花”。

  我国能源金融体系构建不完善,能源金融风险控制问题成为当前能源金融发展的障碍之一。第一,国内方面,金融界对能源行业前景看好,各大金融机构纷纷投资能源领域。但是,金融机构投资的行业和企业集中度非常高,这些投资的安全性仍受质疑。此外,随着能源企业的竞争加剧,我国的能源金融发展暴露出许多矛盾和问题,能源金融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能源金融安全十分堪忧。第二,国际方面,由于近几年美元的大幅度波动,再加上国际金融巨头的操纵,国际能源市场情况变得非常复杂,国际能源价格经常出现非正常变动,这无疑加大了我国能源金融风险的控制难度。第三,我国是石油消耗大国,同时也是石油进口大国,并且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如图2所示。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第一能源消费大国,同时也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耗国,年耗油量达到全球石油总产量的10%。但是,我国仍没有专业的能源期货交易所,也没有组成专业性的能源银行,这无疑削弱了我国在国际能源价格的话语权。虽然,金融资本不可能完全决定国际能源价格,但对能源价格的影响无疑是非常大的。以石油为例,目前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大多以各主要地区的基准油价为定价参考,以基准油价在交货或提单日前后某一段时间的现货交易或期货价格加上升贴水作为原油贸易的最终结算价格。可以看出,国际石油的现时价格很大程度上就是由国际石油期货价格引导着。我国虽然是石油的消费大国和石油的进口大国,但在国际石油价格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话语权,能源虚拟金融体系发展落后就是主要原因之一。简单的讲,就是我国没有能源期货交易所等促进能源产业发展的专业性金融机构。由此可以看出,在中西部地区建立专业性能源金融机构多么重要,这不仅能逐渐提高我国对国际能源价格的定价权能力,还能促进中西部地区以能源为中心的能源金融产业的发展,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社会的不断进步,资源供应紧张以及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严峻,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国家提倡开发使用新能源,在这种情况下新能源企业得到了发展的机遇,但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能源企业需要大规模的资金投入,负债率比较大,所要承担的风险非常大,因此在融资方面存在一定的难度,由于融资而产生的财务风险有可能直接导致企业难以正常运营。新能源行业的发展可以有效的缓解资源供应紧张以及环境污染严重的问题,对于整个国家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因此政府一定要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为企业扩宽融资渠道,帮助企业获得持久的融资需求。

  新能源企业顾名思义就是从事新能源开发、生产、销售以及提供新能源服务的生产经营法人组织,本文主要研究新能源产业当中的微观单位。所谓的新能源主要是指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新能源企业在不同的产业当中有不同的划分类型,因此需要对财务风险问题进行严格的控制。融资主要是指企业为生产经营而通过多种渠道筹措资金的财务活动。融资的方式具有多样化,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和成本是不同的,因此需要对融资的方式进行合理的选择和确定,以便节省融资成本,降低融资风险。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新能源企业融资具有自己一些独特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融资的金额比较大。新能源企业需要较高的技术作为支撑,因此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研发,相对于传统的行业,对资金的依赖性更强。二是融资的时间比较长。新能源企业涉及到的项目投资比较大、资金回收周期比较长,需要利用大量的资金支持企业正常运行。三是融资的风险比较高。技术创新可以说是新能源企业发展的命脉,但是技术创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并且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同时新能源企业的收益还具有滞后性,因此具有较高的融资风险。四是要求融资方式具有多样化。由于新能源企业自身的特点,选择单一的融资方式比较困难,难以筹集到足够的运行资金,并且单一的融资方式存在较大的风险性,因此需要选择多种融资方式,降低融资的成本和风险。

  由于新能源企业自身的融资特点以及市场上相关的机制不够健全,导致新能源企业融资存在很大的难度,并且需要承担较多的财务风险,存在的主要财务风险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目前缺乏针对新能源企业融资的政策支撑,新能源企业融资的保障机制缺失,是企业面临较大的融资风险。二是新能源企业自身建设不足,对融资风险的重视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同时还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机制。三是有些新能源企业在选择融资方式时没有对各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成本进行评估,从而选择了不合理的融资方式,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四是很多新能源企业对偿债风险以及现金流量风险的控制不到位,在企业出现财务风险预警信号时也没有及时进行干预,从而对企业造成严重的打击。

  (一)政府一定要加强对新能源企业的支持力度,为新能源企业融资提供政策上的便利性

  促进新能源行业的发展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目前环境污染严重的状况以及资源供应紧张的状况,因此政府需要提高对新能源企业的扶持力度,积极出台有利于新能源企业发展的政策,为新能源企业提供更多的便利。企业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保证运转资金的充足,因而需要广泛融资,但是新能源行业的发展还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规模,融资的难度较大,因此政府需要从融资方面对新能源企业进行扶持。首先,从多个方面制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并保证贯彻执行,为新能源企业的融资提供支持。其次,政府一定要积极履行自己的职能,不断完善和优化融资渠道,积极开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避免由于政府政策不完善对新能源企业融资造成不利的影响,为新能源企业综合应用多种融资方式提供支持。另外,还需要不断创新融资的方式,建立市场诚信机制,积极吸引社会上的闲散资金,利用多种方式提高融资的力度。企业需要积极的对各种融资方式的特点进行了解,并根根自己企业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最佳的融资组合方式,节约融资成本。

  (二)新能源企业要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流程

  要想更好的应对融资产生的财务风险,最关键的还是新能源企业加强自身的建设,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流程。首先,企业内部一定要加强融资风险的宣传,使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可以提高风险意识,树立新型的风险管理观念,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流程,为企业建立健全风险控制制度提供重要的基础和前提。其次,构建风险控制组织框架,以企业的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控制中心,其他的各个相关部门需要进行协调配合,各个部门各司其职,才能做好财务风险的控制工作。同时,为了有更加明确的方向,需要设立风险控制的目标。由于新能源企业发展时间较短,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在制定目标时可以在对风险保持警惕的基础上将目标适当的放宽。最后,需要对风险管理建立评价机制,并且需要加强预警管理。新能源企业需要实行定期风险的报告制度,对于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各种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和评价,同时对于各种风险隐患进行预警管理,以便对风险进行防范。另外,需要保证企业的风险控制决策切实落实到位,从而充分发挥风险控制的作用,并且还需要建立风险管理的反馈机制,对风险管理的系统进行不断的完善。为了保证各种风险控制措施切实得到有效的执行,企业还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责任落实机制,保证每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以追究到具体的责任人,以提高个中国制度的执行力度。

  采用不同的融资方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财务风险是有差异的,因此一定要对各种融资方式进行评估,从而确定最佳的融资方式。如果不进行充分的评估,随意选择融资方式,企业就有可能需要偿还较高的利息,从而大大增加了融资的成本,而如果选择的融资方式缺乏保障,在对方突然撤资的情况下企业就有可能面临灭顶之灾。因此新能源企业在确定融资方式时,一定对自身的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估,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对自己企业最有利的融资方式。在融资时,一定要做好合同管理,防止对方突然撤资,最大限度的降低企业所需要承担的风险。

  在新能源企业的融资财务风险当中,偿债风险是企业面临的主要风险,也是对企业影响最大的一种风险,因此在对财务风险进行控制时一定要偿债风险进行重点的管理和控制。首先,企业需要成立专门的管理小组,对企业的偿债风险进行控制,各个岗位的管理人员一定要清楚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对企业承担的风险进行及时的检测,将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加强对企业现金流量的预测,控制现金流风险。最后,需要对财务风险发生的信号进行全面的掌握,主要包括货物积压严重、负债持续上升等,一旦出现这些信号时,一定要及时进行干预,防止企业发生严重的财务风险事故。

  总而言之,在当代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融资的财务风险是每一个企业扩大发展规模、开拓新市场所不可避免的一个问题,对于新能源企业更是如此,财务风险具有双面性,良好的使用财务风险,加强对风险的控制不仅不会给企业造成重大的打击,而且还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因此,新能源企业一定要积极利用政府提供的便利,加强自身的建设,健全风险控制体系,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选择融资的方式,对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获得持久、稳定、快速的发展。

  [4]高鹏.浅谈融资租赁对承租人(煤炭企业)的影响及会计处理[J].中国电子商务,2014,(18):271

  [5]金文莉.企业融资过程的财务风险分析及其防范措施探索[J].改革与战略,2013,(1):52-54

  进入新世纪后,国民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能源消费也出现了加速增长局面,经济发展对能源生产和供给保障提出了严峻挑战。首先,能源供需存在较大缺口,石油进口依赖度过高。其次, 严重影响煤炭产业健康发展,特别是安全生产形势难以根本好转。第三,资源与环境无法承受。因此,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树立科学的能源发展观,把能源问题放在国民经济大格局中统筹考虑。

  最近,党中央领导明确指出:“既积极做好开源工作,又优先做好节约工作,应该成为解决我国能源资源问题的基本思路”。国务院也再次明确了“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并提出了近期节能方面的八项重点工作,以及2005年要启动的节约和替代石油、热电联产、余热利用、建筑节能、政府机构节能、绿色照明、节能监测和技术体系建设等七项工程。为切实落实好上述要求,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加强机构建设,健全工作体系。节能是市场失效较多的领域,政府必须积极介入,从政策优惠引导、法制和标准强制、扶持节能技术研发推广等方面加强工作。与节能工作的重要地位和繁重的工作任务相比,目前的机构建设还很不适应。建议结合能源管理体制的总体改革予以调整和加强,改变目前低级别的分散管理状态。对省级节能中心,也要有效地整合和加强。

  二是加快制订和实施节能专项规划和标准,在工业、建筑、交通、民用等领域有重点地推进节能工作。目前,我国工业能耗仍占总能耗的近65%以上,是节能工作的重点领域,特别是对钢铁、有色、电力、石化、化工、建材等高能耗行业和年能耗万吨标准煤以上的重点能耗企业,必须大力推行节能技术,同时加强节能监测,建立台账,跟踪指导。建筑能耗约占总能耗的22―25%,近年增长较快,仅新增空调用电几乎相当于同期发电能力增量,且用电集中。建筑节能具有节能潜力大,对高峰能耗调节作用大,但一次性投资也较大的特点,必须重点强化建筑节能标准强制实施工作。交通能耗主要集中于燃油,增长很快,搞好交通节能对于减轻我国石油进口依赖具有重要作用,应积极提倡经济型乘用车的发展,引导理性消费,同时加快淘汰老旧车辆。对于商用民用节能,要加大利用价格杠杆的作用,搞好终端产品标识管理,引导节约消费。

  三是制订实施有效激励和约束政策,建立节能专项基金。利用公共财政支持节能是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一方面可以通过征收能源消费税(炭税)提高能源使用成本,另一方面可以对节能技术研发和使用投资进行税收减免或直接补贴。此外,建立专项节能基金也是较普遍。首页/天美注册/首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