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富注册」平台登陆
当前日期时间
公司:天富注册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 话:400-822-5216
联系人:张骏捷
网址:www.xazmhbgc.com
邮 箱:7535077@qq.com
地 址:贵州省贵阳市天富新能源科技
能源与环境论文(范文推荐6篇)
作者:an888    发布于:2024-06-04 22:06    文字:【】【】【

  能源与环境论文(范文推荐6篇)天富平台,当我们踏入小康生活,享受着小康生活的快乐时,是否想到能源问题和环境问题已经出现.水,电,石油危机和环境的污染等,这一切都在向我们诉说着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是有限的,而人类的生存却是生生不息的。对森林滥砍滥伐,对矿产毫无节制的开采,水资源的严重污染已经让当代的我们尝到了苦果.合理利用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发展的生存环境已迫在眉睫。下面是搜索整理的能源与环境论文6篇,供大家参考阅读。

  摘要:能源与环境问题在我国日益尖锐,近几年较为突出的就是雾霾问题。论文以雾霾问题为例引出经济增长导致能源大量消耗因而引发环境问题,从能源消耗现状、能源过度消耗导致的环境问题以及面对严峻环境形势提出相应解决措施展开论述。

  1949年以来,特别是1978年以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GDP从1978年的3678.70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90865.10亿元,30年间增长约269倍,但在经济增长的同时环境问题也日益尖锐,究其根源就是我国经济增长是以能源的大量消耗为基础,致使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张玉林(2014)指出我国近年来严重的雾霾天气主要是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大量消耗不可再生能源造成的环境问题。杜晓丛(2018)认为人类的日常生活对于能源的依赖也是环境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应该提高国民对于环境问题的深刻认识。所以,应高度重视环境问题及其制定合理的解决措施。本文以雾霾为例引出因能源消耗而导致的严峻的环境问题,使公众认识到环境问题与我们息息相关,并提出相关解决措施。

  当前,判断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准就是该国的工业发展水平,工业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而一个国家发展工业不仅需要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能源也是不可或缺的投入品,其在工业化的初级阶段是决定经济是否增长的直接因素。当前我国的工业化仍然需要大量的能源投入,属于粗放式的能源消耗结构,我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仍然依赖于能源的高投入,从而对环境造成巨大冲击,生态环境承载力日益下降,产生了一系列能源环境问题。目前,我国是第二大能源消耗国,表1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能源消耗情况。

  从1980-2019年的能源消耗表可以看出,能源消耗总量一直以来都是持续增长的,而且表中明显反映出我国的能源消耗以煤炭资源为主,到2019年煤炭消耗比重还占据62.80%的高位。我国是产煤大国,煤炭资源可以实现自给自足,不需要从别的国家进口,但大量燃烧导致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相反,我国的石油资源主要依赖进口,近几年的消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8%左右,而天然气和其他清洁能源的消费总量不到10%。从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天然气、风能和水电等能源没有很好的利用。从图1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我国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虽然有增有减,但一直维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2008年以后增速有所放缓,2013年以来的能源消耗总量增速一直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但是为稳定经济增长,前期能源的大量投入以及后续各种的持续投入导致环境的承载能力下降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问题,例如,近几年大部分地区出现的持续的雾霾天气。

  自2012年冬季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了严重的雾霾天气,相关报道持续出现在新闻上面。2013年1月北京雾霾天气持续达25天,而一直到6月份雾霾天气持续达18天。其实不只是经济发展较好的一线城市雾霾较为严重,新一线城市西安多年来的雾霾一直较严重,2017年西安的雾霾全国第三。造成雾霾严重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发展经济大量投入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造成大量有害气体排放。

  能源实现可持续利用的基本条件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利用,把我国一直以来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的消费方式转变为对于各种清洁能源的依赖,这样既可以使不可再生能源可持续发展,又可以保护生态环境。面对严峻的环境问题,我国已经在新能源产品市场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对于新能源的探索并没有及时抑制各种环境问题的产生,能源的可持续发展依旧存在诸多问题。

  我国目前能源的开发技术水平不是很高,而在GDP中占比较大的产业又严重依赖能源的大量投入,能源的开发产生严重浪费再加上排污严重而废弃物的处理利用率又比较低,一味地追求经济增长而忽视了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石油、煤炭、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的大量使用对环境生态平衡破坏严重。

  我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主要依靠能源的大量消耗,由于技术水平较低等原因造成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我国每年需要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和技术人员处理这些废气物以及废水等问题,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较低,处理结果也不是那么理想,所以我们应该深刻反思这种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应该怎样转变去适应当今的可持续发展这个时代主题,然后还可以缓解我国当前所面临的环境问题。

  我国对新能源展开了全方位的探索,但是目前由于各种客观条件的限制没有大幅度地替代不可再生能源投入生产领域。就风力发电而言,虽然风力发电装置在世界上遥遥领先,但是由于没有达到规模化经营水平,行业普及率不是很高。另外,国家高度重视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例如,国家投入大量财政资金以及优惠政策来开展太阳能产业,但是由于技术水平还不是很成熟,依然处于起步阶段。

  完善环境法律体系,提高执法力度,是保护环境的最实质也是最有效的方式。但我国的环境法律体系依然存在严重的漏洞,如环境税,在美国等发达国家环境税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我国的环境税一方面由于起步较晚,另一方面重费轻税,二者混合征收,造成环境税形同虚设。所以我们不仅要借鉴美国、澳大利亚等环境法律体系较为完善的国家来完善我国的法律体系,还应根据我国国情和环境问题的现状来制定可实际操作的、完善的法律体系。

  目前为止,我国的经济增长严重依赖不可再生能源,能源消费结构主要以煤炭为主,石油、天燃气等其他一次性能源为辅,这些能源大多都会对环境产生巨大危害。所以我们应该转换传统能源的消费方式,转而提高对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我们要将清洁能源投入相关企业以减少排污量,还应该大力提倡全民使用此类清洁能源,减少生活废气、废物对环境的污染。另外,应该继续投入人力、物力及财力继续探索对新能源的开采和利用,既兼顾源头治理,又不放弃对目前环境问题的治理。

  2015年我国的国民生活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耗总量的1.2%左右,这个占比是相当大的。日常生活中,汽车的尾气排放以及塑料购物袋和一次性筷子的大量使用等都是极其重要的污染源,所以应大力宣传绿色出行、绿色消费等既利于环境保护,又可以节约能源的消费方式,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关于绿色出行,我国推出了共享单车以及共享新能源汽车的环保出行方式。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它为我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1]张玉林环境问题演变与环境研究反思--跨学科交流的共识[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3(01):5-13.

  [2]孟小绒,杜萌萌金丽娜,等.近43年西安地区雾、天气时空变化特征及成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5,43(03):247-250.

  [4]刘田原我国环境税制度的现实问题、域外经验及对策 研究[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16(02):50-57.

  摘要:在乡村振兴的发展战略下,对农村能源的使用以及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必须在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加强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打造出美丽新农村,提高农村能源的使用效率,避免对农村环境造成污染和破坏。本文分析了农村能源环保的现状,提出了农村生态环境建设的策略,以便促进农村地区能够科学发展。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的发展和建设十分重视,也出台了很多乡村振兴的政策和措施,使我国农村的建设迈进了新阶段和新模式。在农村能源的使用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对环境和生态的保护力度,通过采用清洁的种植、生产和加工技术,营造出环境友好型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

  农村能源环保是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确保村民的身体健康,提升生活品质,促进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避免对能源的浪费,能源环保关系到村民的切身利益,因此在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加以重视。但是,目前在能源环保中依然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加以解决和创新,这样才能够确保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不被破坏。在我国大多数农村地区,农民的环保意识还相对比较薄弱,很多农户受到传统思维和认知的影响,对能源使用和生态的保护不够重视。我国的农业历史比较悠久,一些传统的观念和习惯等,已经深入到农业生产和种植中,在很大程度上对环境的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造成限制,阻碍生态环保的进程,使得节能环保的农业生产技术在推广中受到一定影响。

  部分农村地区的农村能源使用管理机制还不够完善,没有建立全面化的农村能源管理体系,在农村能源的使用中存在铺张浪费、随意性等特点。加上在农村能源环保中的资金、技术、设备以及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还不强,对农户的补助范围也比较狭窄,部分农业环保项目难以高效化地开展和实施,部分地区的资源浪费比较严重,污染问题依然比较突出。在经济发展以及新能源应用的过程中,很多农村地区也推广了一些农村能源项目,如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热水器、节柴灶等,但是在能源的使用以及新能源的推广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之处。对新能源的规划和布局还不够科学,新能源的服务体系也不够健全,新技术的推广受到一定阻碍。同时在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中,也缺少一定的指导性,新能源推广的效率不高,影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新时期下,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需要从多个角度和领域中开展,增强生态环境建设的科学性与全面性,让更多的农户能够投入到生态环境建设中,增强我国的农业发展实力。

  要积极推广新能源,创新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并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使其主动参与到能源环保的生活模式中。同时还要结合当地的特色以及现有的生产条件等,设置出对应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如,推广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对动物的粪便进行回收,将其深加工,制作成有机肥或者生态肥,搭建循环农业的生产体系;避免动物养殖中产生的粪便或者废弃物对土壤或者水源造成破坏。因此,需要加大对农村生态建设的投入力度,充分吸收社会资金以及企业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如,建立农村废弃物回收处理加工基地,对废弃物进行二次利用。同时,还要对沼气、天然气、太阳能等新能源进行合理开发和利用。如,推广太阳能路灯,代替传统的路灯和照明方式,也可以采用太阳能或者风能发电装置,满足农村地区对电能的需求。在推广的过程中,也要渗透节约能源、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与教育内容,让农户能够认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积极采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在农村能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实践过程中,积极有效地推广以及应用新能源,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依托于新能源的广泛且科学使用,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传统能源,进一步夯实以及提升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保护农村生态环境资源。在新能源的开发以及利用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实践以及自然资源特色。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除上述主要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外,还可以结合农村地区丰富的水能、地热能等,切实有效地提升新能源的整体应用成效,更好地保障新能源的利用水平。

  要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建立绿色农业生产的示范点或者试验田等,采用绿色生产技术展开种植和生产。如,利用滴灌技术,转变以往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而节约水资源,防止对水资源的浪费。一直以来,在农村地区,广大农户环保意识淡薄,以及受传统灌溉技术的影响等,在进行农田灌溉过程中,往往采用传统的漫灌的方式,不仅造成较大规模的水资源浪费,同时也给土壤带来一定影响。如,一些农业化肥在漫灌的过程中深入土壤中,极容易造成土壤板结等问题。为此,在农田灌溉的过程中,应该行之有效地创新灌溉的方式,积极采用高效化、节约化的滴灌技术。滴灌技术的应用,能够将水分精准地传送到农作物需要的部分,也能够有效降低水资源浪费与消耗的问题。

  还可以采用生物防控技术防治病虫害,利用害虫的天敌或者微生物等消灭害虫,严格控制对农药的使用量。积极研发比较清洁环保的病虫害防治技术,并进行推广,逐渐创新农业种植和生产方式,促进农村地区能够绿色化、生态化发展。在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过程中,积极高效地应用绿色无污染防治技术措施,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农业化肥对农作物以及土壤的污染,还能够有效保护农村地区的水资源等。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积极有效地进行科技创新,不断推广应用绿色防治技术以及生物防治技术。

  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中,生态环境建设还需要加强秸秆综合利用率,可以将农副资源按照类型进行管理再利用。在当前信息技术持续快速发展的进程中,为进一步夯实农村生态环境的整体保护力度,同时也为了更好地提升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应该科学全面地应用信息技术手段。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行之有效地进行农业生产环节的监控以及把关,更好地提升管理水平。如,在自然灾害的监控过程中,借助信息化技术,获取详细全面的数据信息,有效地开展监控管理工作,精准全面地研判、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恶劣天气、污染超标等。同时,在农业资源的综合开发过程中,还应该全方位贯彻“变废为宝”的方针,将农作物秸秆等残留物,通过技术变革以及优化等方式,将其进行重新开发以及广泛化的应用,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也能够真正实现资源的重复高效化利用。如,依托于科学技术手段,将农作物秸秆等开发成为青贮饲料,同时加强农村田园清洁宣传工作,有效防止农业废弃物随意堆放或者丢弃的情况发生。

  此外,还应该鼓励农村地区发展立体农业或者循环农业,打造具有特色化的农业生产模式。如,建设梯田防止水土流失;推广稻田养鱼,既可获得鱼产品,又可利用鱼吃掉稻田中的害虫和杂草,排泄粪肥,翻动泥土促进肥料分解,为水稻生长创造良好条件。在新时期下,要进一步转变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打造出集约化与生态友好型的发展体系,就需要从生态平衡的视角出发,坚持退耕还林,稳定农业生产结构,促进农业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农村生态建设在很大程度上要防止人为对自然和环境的破坏,从农户的环保意识、生产技术以及种植模式等方面出发,搭建出绿色、科学的体系,提高农村地区能源的使用效率,防止浪费,才能建设美丽新农村。

  农村生态环境建设中,要加大对新能源应用政策、环境保护理念以及农村发展新模式等方面的宣传力度。充分借助信息技术的优势,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快手等平台,将环境保护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制作成为小视频或者图文并茂的形式,方便农户观看和学习,也能够将能源生态保护的推广范围进一步拓展和延伸。农户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并提升自身环保意识,可以在农业生产、种植的过程中自觉保护环境并采用新能源进行发展。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对农村的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与布局,做好完善的管理工作,提高对农村环境建设的整体水平。生活垃圾作为污染农村生态与环境的一个因素,需要政府部门加强对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分类处理工作,为农户指导垃圾分类的标准,并鼓励农户能够将垃圾分类投放,这样更有助于对垃圾的二次利用和开发。同时还要加大对垃圾分类处理与回收的监督力度,对部分垃圾处理不科学或者对环境造成严重影响的个人与集体进行处罚;对自觉遵守垃圾分类标准或者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新能源的利用等方面具有突出贡献的个人与集体进行奖励。形成示范和带动效应,提升农户对环境保护的主动性与自觉性,使得生态环境建设的效率更高。并且还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做好合理布局,设定出对应的垃圾投放点或者处理集中点等,远离河流或者水源,防止在农村垃圾处理中对河流造成污染。在农村能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广大农户是关键性的参与主体,只有其充分全面地认知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优化自身的行为,不断夯实自身的实践工作,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并将环境保护等内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才能够真正提升能源保护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整体力度。为此,在实践过程中,要采用多元化的宣传、推广、教育引导等手段,最大程度武装农户的思想,切实提升其环保观念以及环保意识。

  在农村生态建设中要全面落实环保、绿色的发展理念,推动农村经济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宣传并使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构建生态农业。从多个角度发展农村经济,打造出特色农业,降低农业生产中对环境的污染。如,可以结合生态文明的理念,优化农业发展的结构,避免对农村地区进行盲目建设或者随意开发。最好依托当地的人文、地理等自然景观发展新兴产业;结合旅游业、特色养殖业等,从多个角度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在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加强能源开发以及保护,实现生态环境的有效保护,是非常重要的立足点,也是非常关键的路径。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地结合农村地区的发展特色,科学全面地把握好当地优质的自然资源,积极打造复合型农业,科学构建现代化农业,最大程度夯实农业发展的整体成效,更好地提升农业经营发展的水平与成效。在当前阶段下,将农业生产以及观光休闲农业等相结合,在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持之有效地提升农业生产的整体附加值,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新的增长点,也能够为农村地区的持续快速发展注入全新的力量。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充分全面地推动现代化农业的发展。

  此外,在新能源的使用和开发方面,还应该邀请高校的专家或者教授等,到农村地区进行考察,并为农户宣传新能源的使用方式,推广清洁技术。同时,政府部门还应该定期组织生态环境保护的教育和培训活动等,邀请专业人士为农户讲解绿色生产技术,并深入到农业生产的一线中。示范并指导新技术,确保农户能够掌握和熟练应用,完成农业生产和种植的转型升级。在此基础上,还要引进一批具备创新意识以及专业水平的农村生态建设工作者,并投入生态环境建设所需的设备、资金以及技术等,通过带动和引领,推动绿色农业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与能源环保建设需要结合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以及农户的接受程度等,将宣传和推广渗透到各个环节中,激发出农户对生态环境保护的积极性和热情,使得农村生态环境能够得到极大改善,也避免对能源的浪费。采用新能源和新模式提高农业生产的水平,强化农业经济的发展效率,推动可持续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在新时期下,农村经济发展中要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力度,采用新能源代替传统能源,减少对农村生态和环境的破坏,提高农业种植和生产的效率。同时还要对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做出合理的规划和布局,加强监督和引导,提高农户的环保意识,并大力推广绿色生产技术和模式,避免在种植或者养殖中对环境造成影响。积极回收和处理废弃物,建立统一的垃圾处理基地,全面落实垃圾分类政策。此外,加强对农业生产新技术和新设备的研发力度,投入生态环境建设的设备和资金。

  [1]张婉,刘笑冰.美丽乡村建设背景下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现状及展望[J] .农业展望, 2020,16(10)-44-48.

  [2]郭松朝。农村能源环保现状与生态安全建设的思考[J] .山西农经,2020(04):86-87.

  [3]白雪晶,张林.利用信息技术改进农村生态环境促进生态农业经济发展[J]。农业工程技术,2020,40(33):65-66.

相关推荐: